《心胜Ⅱ》011(金一南)

摘要:即使胜利也不能忘记

“一南力作”专栏

  长期身处和平年代,极易使人在乐享生活、争名逐利、心浮气躁、得过且过的状态中慵懒倦怠,放松警惕,消弭斗志,忘却初心,淡漠使命,弱化担当。作为负责任的网络媒体,极有必要重复呐喊“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金一南,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少将军衔,博士生导师。是一位勤勉自强、才华横溢、著作等身、影响深远的军中俊杰、爱国学者。其作品以说理透彻、恢宏大气、振聋发聩而著称,独具提神醒脑、救赎灵魂、正心正念之功效。

  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警示当代、鼓舞民志,更为启迪后世、昭告未来,经请示将军同意,本网编委会决定于2020年3月12日开启“一南力作”专栏。愿借将军力作,爆燃民族精神之火,积极践行“导引群心、朝向太阳”理念。

  敬请各位网友多多转发,助力公益善举,共襄复兴伟业。

心胜

文/金一南

第二章 即使胜利也不能忘记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为什么卢沟桥成为抗战爆发地点?为什么美国人宣战了我们才敢正式宣战?为什么出现集团性精神沉沦和人格沉沦?胜利花环不仅是夺目的荣耀,更是切肤的警醒。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九三”阅兵,提振人心,威震海外。外媒的关注重点大多在兵器装备,我作为一个有着四十多年军龄的老兵,看的却不是兵器,因为最打动我的,是人的神采。

  这次阅兵,我们最大的变化是“精气神”。看看老照片里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眼神:1840年鸦片战争时期中国人的眼神,1937年“七七事变”中国人的眼神……那种无奈,那种无助,那种悲情,那种卑微。再看看现在,陆军、海军、空军、陆战队那些战士——尤其是基层官兵的眼神,炯炯放光。当抗战老兵方阵经过天安门时,习主席主动站起来,全场跟着站起来,向老兵致敬。后面跟进的现役军人方阵,亮出通体光荣的战旗,及旗帜上一支又一支英雄部队的命名。你看,高举旗帜的中国军人,眼睛里透露出的神气,何等自信、自强,何等自尊、自豪!

  光到底是什么?科技界有“波动说”和“微粒说”两种解释,相持不下。波动是震荡的频率,微粒是能量的输送。观看阅兵仪式之后,我倾向于相信“微粒说”。那些受阅官兵眼神中所传递的微妙的信息流,实在无法用语言表达,但我们的确感受到了,领悟到了。

  我们中国人印象最深刻的战争,就是抗日战争,它是1840年以来中国反抗外来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一场民族解放战争,是一座里程碑。这个胜利光环来之不易,戴上它,我们能感觉到光彩的荣耀,却也能感觉到扎人的荆棘。

  有一张照片显示的是1945年9月9日,日本在南京向我们无条件投降的签字仪式。中方是陆军总司令何应钦带领海军总司令、空军总司令等4位将领出席,日方则由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率6名日方将领出席。中方将领的帽子都放在桌子上,日方只允许冈村宁次的帽子放在桌上,其余几人的帽子只能放在膝盖上。但这仅仅是形式上的区别,中方代表的地位看上去比日本人高,但实际上呢?

  当时,何应钦从湖南芷江坐飞机到重庆,沿途均由日军提供警卫,到了南京,看着实在不像话了,蒋介石才从重庆空运新六军两个连到现场担任警卫。整个投降仪式的现场,包括会议桌、签字的文件、布置、警卫等,全部由日本宪兵提供。国民政府部队还远在西南。你说,日本人表面跟我们签约投降,心里服气吗?

  有一幅著名的油画:中方代表昂首挺立,日方代表深度鞠躬,谦恭地递上无条件投降的签字书。这幅画看着解气,但其实,与当时的真实场景大不相符。

  另一张反映当时真实场景的照片,则被台湾的李敖骂了个底朝天,说递交投降书的冈村宁次参谋长小林浅三郎才鞠躬30度,何应钦竟然鞠躬60度,到底是谁向谁投降啊!

  后来有人对李敖解释,因为会场的签约桌子太宽了,小林浅三郎个子矮,递不过来,所以何应钦需弯着腰去接。可是照片看得很清楚:何应钦一点儿都不比小林浅三郎高啊,既然两人个子都不高,需要你那么弯腰去接吗?

  投降仪式前一天晚上,何应钦还专门派他的副官到冈村宁次那里告知(何应钦与冈村宁次曾是日本士官学校的同学):第二天签约仪式希望你们不要带指挥刀来。因为投降仪式上带来的指挥刀,必须双手呈交,对日本人来说很不好看。果然,第二天7名日本指挥官没有一个带指挥刀的。我们为对方考虑得非常周到,留足面子,蒋委员长还专门给麦克·阿瑟去电去信,建议保留日本天皇。所以,不是美国人首先想保留日本天皇——他们当然也想,有效利用天皇有助于有效统治日本——但美国人还没把这个想法说出来,蒋委员长已经给麦克·阿瑟去信了。

  有些西方人说,中国人悲情太重,老揪着过去不放。为什么不向前看呢?一些中国学者也随之附和。问题在于,我们是否从过去的耻辱中汲取了足够的教训?我们对过去,是真的认清楚了,还是有意无意地回避,对认识加以粉饰?

  有些回忆是很扎人的,不舒服,所以很多人宁愿忘记。但我以为一个民族真正要崛起,就一定要明白:有些事,即使胜利也不能忘记。

(未完待续)

  金一南,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少将军衔,博士生导师。中共十七大代表,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模范教师,全军英模代表大会代表。全军首届“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获奖者,连续三届国防大学“杰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国家安全战略,国际冲突与危机处理。曾赴美国国防大学和英国皇家军事科学院学习,并代表国防大学赴美军院校讲学。兼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北京大学等多所院校兼职教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一南军事论坛》主持人,《中国军事科学》特邀编委。2008年被评为“改革开放30年军营新闻人物”,2009年被评为“新中国成立后为国防和军队建设作出重大贡献、具有重大影响的先进模范人物”。
一南力作

[编辑 瑞雪  审核 雅贤   编审 春语]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