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恩斌的故乡情(宋文龙)

摘要:温暖是一种感觉,是一种直达心灵的触动。

李恩斌的故乡情

文图/文化信使 宋文龙(辽宁朝阳)

  衣着朴素,言语率真,一举一动不失军人秉性!他是一位身板健朗年逾古稀的老人,又是一位经历过军旅生涯的退伍老兵。李恩斌这位有着50年党龄、8年军龄的古稀老人,经历了太多的坎坷,然而,在他的骨子里却始终蕴藏着永不言败、不向困难低头的军人本色和百折不挠的向上精神,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迈过了生活中的一道又一道坎。

  1950年冬,李恩斌出生在辽宁省朝阳县大庙乡一个农民家庭,家里入不敷出,过着食不果腹的艰难日子,李恩斌的出生,没有给父母带来丝毫喜悦,等于给家里又添了一份负担。1960年秋,本是丰收的季节,家里却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困顿生活。听说黑龙江地广粮丰,李恩斌的父母经过反复商量,决定带着大大小小5个孩子前往黑土地讨生计,经一路跋涉,在黑龙江省依安县落脚,在当地村民的热心帮助下,搭建了一栋木板房,总算有了一个安稳的家!

  1969年雪花飘飘的季节,征兵工作开始了,为帮父母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到部队锻炼成才报效祖国,李恩斌率先报名。“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红旗挂两边”,他如愿穿上了当时社会上人人羡慕的草绿色军装,成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

  入伍后,经过紧张严格的新兵集训后,李恩斌被分配到辽宁某部队三营九连,部队的主要任务是为监狱、桥梁等重要场所站岗执勤,李恩斌严守军规和纪律条令,圆满完成了一次又一次执勤任务,深受首长赏识,入伍第二年,就被调到连部任军械员,负责管理全连武器装备。李恩斌坚持每天到军械库检查擦拭武器,做到了部队要求的无丢失、无损坏、无锈蚀、无霉烂变质“四无”标准,受到上级嘉奖。

  时隔不久,为减轻国家负担,供给做到自给自足,李恩斌所在营接受了到盘锦种水稻的任务。作为后勤战士,受连首长指派,李恩斌和文书、卫生员、通信员、司号员负责给班排战士送水,稻田离部队驻地较远,每天几趟的送水任务并不清闲,李恩斌和战友们没有一个喊苦叫累的,在完成送水任务的同时,和战士一样下田插秧。因是早春三月,天气乍暖还寒,到膝盖深的水冰凉刺骨,李恩斌和战友们咬紧牙关坚持着,提前完成了插秧任务,当年水稻获得了大丰收。然而,就是执行这次任务,李恩斌留下了老寒腿的病症,至今尚未痊愈。

  由于李恩斌所在连临时驻地比较偏僻,很难买到蔬菜,连队伙食标准很低,一天,炊事班只剩下一个大冬瓜,炊事班长愁肠满腹,全连一百四十七名官兵,只做了一个冬瓜汤。俗话说:饿了甜如蜜,饱了蜜不甜。战友们你推我让谁也不喝,没有几片冬瓜的冬瓜汤,成了“山珍海味”……1972年,李恩斌所在连接到命令,到某军工厂执行任务,和地方工人一起生产武器所需炸药,危险系数极大,李恩斌和战友们严格履行制造流程和操作规程,一次次出色完成了十分艰巨的任务。1973年3月3日,李恩斌在党旗下庄严宣誓……

  1975年7月,李恩斌经朝阳籍战友介绍,与家住朝阳县七道泉子镇罗家沟村漂亮姑娘李淑华相恋,想到有机会落叶归根,思乡心切的李恩斌兴奋不已!想到家里兄弟姊妹多,能替自己尽孝,与父母商量后,决定退役时回朝阳老家,把户口落在罗家沟村,也有思乡情结的父母,十分爽快地答应了。不久,在战友们的祝福声中,李恩斌和李淑华走进了幸福的婚姻殿堂!

  当时,部队训练任务非常繁重,为提升夜间战斗能力,省军区要求各部队严格训练“夜间靶”实弹射击,在一次实弹打靶训练中,身为军械员的李恩斌和兄弟连队的几名战士负责验靶报靶,报靶后,由于夜色黑暗信号弱,人员还没有全部进入掩体,对面枪响了,一位报靶员面部被子弹擦掉一块皮,立时血肉横飞,李恩斌见状赶紧救护战友,右耳被流弹穿孔,两人双双受伤致残。伤愈出院后,考虑到自己的身体状况,且已超期服役,李恩斌申请复员回乡。当时,连队的伙食标准很低,只能靠自力更生,作为农民的儿子,李恩斌从小就跟父母学会了蔬菜种植技术,在连队威望很高,连首长舍不得让他走再三挽留,李恩斌便留在部队继续服役,协助炊事班的战友们搞蔬菜种植,让战友们饱了口福,提高了连队战斗力!

  1977年2月,李恩斌和战友们依依惜别,踏上了退伍回家的路。终于回到了故乡,李恩斌感觉家乡的一草一木都非常亲切,心情非常激动。朝阳县武装部和公社、大队干部十分热情,欣然接纳了这位最可爱的人,给他办理了户口手续。由于是农村户口,不符合国家安置政策,李恩斌在县果园当了临时工,因不懂果树栽培技术,只能干些力气活收入低微,为养家糊口,李恩斌选择辞职。之后,托人介绍到朝阳一建混凝土组当了一名工人,由于肯吃苦有责任心,不久,就被公司领导任命为组长。从临时工、合同工到转正,李恩斌经历了十多年的光景。一次下班途中,李恩斌被背后疾驰而来的一辆轿车撞飞,被工友们送到医院后已人事不省,经医生紧急抢救,脾被全部切除,但总算把命保住了,工友们纷纷捐款救助,而肇事者只给了一万块钱,就不了了之了……

  2008年,李恩斌从一建退休。为了增加家庭收入,让老伴孩子衣食无忧,李恩斌开始琢磨新的来钱之路。他发现家门口附近的山梁上建筑垃圾很多,很多村民都干起了捡破烂的营生。于是,他每天4点多钟起床,当上了“破烂王”,一干就是十多年,虽然脏点累点,但收入不菲。

  如今,李恩斌和老伴在轮胎厂家属院买了一栋50多平方米的楼房乐享晚年,两个女儿相继成家,女儿女婿非常孝顺,小日子过得不错,再三要求老人和自己一起生活,怕给儿女添麻烦,每次都被性格倔强的李恩斌拒绝了。于是,姐妹俩只好隔三差五就携夫带子回娘家,买些吃的用的和营养品与父母团聚,一大家子你恩我爱其乐融融!

  “我这一辈子经历得太多了,最难忘的是当兵的经历,最让我高兴的是能重回故乡。现在的日子吃穿不愁,生活一天比一天过得舒坦,习总书记领导得真是好啊!”李恩斌十分感慨地对记者说。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李恩斌至今珍存着当兵时的五角星和红领章,他给记者看了自己收藏的影集,一张张从军时和战友们的合影虽已泛黄,但火热的部队生活,却永久地留在了他那清晰的记忆中。望着老人饱经沧桑的脸,记者内心默默祝福:愿李恩斌老人晚年幸福!

小链接
  宋文龙,笔名一兵、文青,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辽宁朝阳人,参军退伍后到地方工作,现任辽宁省朝阳市《龙城区报》记者、编辑,龙城区新闻中心社会新闻部主任,系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朝阳市作家协会、摄影家协会会员,朝阳市作家协会传记报告文学学会理事,龙城区诗词协会会员。兼任龙城区作家协会副主席,龙城区税务局特约监督员等社会职务。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文学创作,至今笔耕不辍,在国家、省市报刊发表文学作品和新闻通讯数千篇百万字以上,曾获辽宁新闻奖,其作品收入《中国文学新人新作选》《基石》《美丽乡村》等书。

[编辑 雅贤  编审 春语]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