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心暖肺:来自喀左的亲身体验(之三)
编者按:
因为疫情,连续三年多没有去喀左县。近日,受朝阳市文化和旅游夜间消费场景建设现场推进会暨喀左第八届紫陶文化艺术节活动吸引,本网联合报道组连续到喀左采风,亲身体验到了什么叫宾至如归、如沐春风、自我陶醉和贴心暖肺!如今,把一件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儿串在一起,竟然由心底生发一股乘势而上、势不可挡的精神能量!
别样的就餐体验:“小”饭店里的“大”热诚
8月22日午饭后,我们一行10人离开县城,驱车赶赴喀左县官大海农场采访东蒙那达慕大会。几个小时过后,大家都感到人困马乏,又饥又渴,自然想到该吃饭了。
于是,我们便向当地人打听可以吃饭的地方。在一处寺庙前的广场上,我们遇到了4位当地老哥,眼神全都干干净净,笑容略带腼腆。其中,一位名叫“李国庆”的老哥为我们指引说:“离这儿不远的地方,有一家小林饭店,既实惠又便宜,而且环境也是我们这嘎达比较好的,你们去那儿吃吧。要是他们整不好,我都敢给你们打包票!”
按照他的指引,我们3位同事提前找到那家开在公路旁边的饭店。当时,夜幕已经降临,看不清饭店的招牌,只看见一大溜平房全都亮着灯,大烟小气,人声嘈杂。落座后才发现,食客很多,早已座无虚席。食客中,既有普通群众,也有不少穿制服的民警,大家都是因为参加那达慕大会才来这里吃一口便饭的。
让我们颇感意外的是,原本以为蒙古族聚集地,就餐的人应该在兴奋、豪迈的情绪中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声嚷吵,然而现实却是:绝大多数食客表现得都很雅静,很少出现高分贝的噪音。偶尔有小孩子追逐、打闹,很快就有大人喝止或劝阻。
让我们始料不及的是,由于食客爆满,导致饭店食材出现短缺,甚至连菜谱都不够用了!没有菜谱,我们只能在服务员的提示下,“盲点”了6个比较“简单”的菜。即便这样,食材依然不够用。比如我们要的“苦瓜煎蛋”,因为没了苦瓜,服务员便和我们商量,能不能以青椒末代替?我们表示同意。
吃饭过程中,时常传来略带喜感的调侃,大致意思说有的桌子只“抢”到3个菜,好几个大小伙子将就着吃完了。因为那达慕大会那边依然在继续着晚场活动,所以来这边就餐的人持续不断,自然也就吃成了流水席。尤其是邻桌的那些民警,清一色二三十岁的年轻人。饭菜不够吃,他们也不争不抢,没见一个人给饭店老板或服务员出难题,也没有人说“我们还忙着去现场维持秩序,必须怎么怎么”之类的话。相反,看到服务员不够用,他们自己跑到厨房帮助端菜端饭。在他们的带动下,不少食客也临时客串起了服务员。
令人欣慰的是,当饭店里的开水不够用的时候,大家竟然你谦我让,半壶水匀着喝,每人倒上小半杯润润嗓子。尽管彼此都不认识,但那份像老朋友一样的感觉,依旧让人心里温暖。
我们来的比较晚,只能坐在靠近厨房的座位上。厨房里,相关设备发出的声响,伴随着炒菜声、后厨人员和服务员的叫喊声,混成一片让人心烦意乱的交响,好在就餐秩序一直井然。特别让人敬佩的是,尽管食材不够用,饭店随时派人外出采购,但端到桌上的每一个菜,依然保持着足够的分量,没有半点“抽条”的迹象。等我们团队其他7位同事采访回来,已经将近9点了。一番风卷残云过后,6个菜,加上10小碗、2大碗米饭,依然剩下了好多。
原本认为,在这样的旅游区、这样特殊的日子里,这一餐的费用应该不会太低。特别是点餐的时候,因为没有菜谱,有些事只能“凭良心”去做,谁的心里也没底儿。但结账时发现,本次就餐只花费了140多元。
还有一件让人印象深刻的事:小林饭店老板的父亲薛先生、母亲陈女士,均已是年届古稀的老人,同样是眼神干净、笑容腼腆,一直忙前忙后,真正做到了百叫不烦、百问不烦、百吵不烦。都忙成那样了,临走的时候,他们还要出门送客,甚至追出好几步来说些暖心话,或者提示客人慢点开车、注意安全。那场面,就像是亲友之间的送别,自然而温馨。
思前想后,你会发现这样一家普普通通且规模不大的农村饭店,真的隐藏着大大的热诚,让人产生恋恋不舍的感觉,并在心底默默叨念:下次还来,下次还来……
聚焦大美喀左专题
[本网联合报道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