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的普遍价值研究(下)
文图/董婕 朱成杰(辽宁朝阳)
(二)人文普遍性价值
红山文化是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著名的考古学文化,其分布范围主要在内蒙古东南部,辽宁西部,河北北部,历史跨度在距今6500~5000年。距今8000年的兴隆洼文化及7000年的赵宝沟文化的主要遗址也分布于这一区域。牛河梁遗址是红山文化区域发现的规模最大的祭祀遗址,遗址分早晚期,牛河梁在晚期的时段(距今5600~5000年间)出现了规模宏大的有设计规律的庙坛冢石砌建筑群。其选址与设计思想,凝聚了自8000年前兴隆洼文化以来该区域古人类在意识形态上所形成的固有传统,同时又融入了来自黄河流域仰韶文化的文明因素,形成了高度发达的基于天文学成就的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体现在遗址的建筑设计理念及遗存在这些建筑里的文物之中。我们认为牛河梁遗址在人文方面最具突出意义的普遍价值是红山文化先民完成了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关系的思考,并升华为最高意识形态的信仰层面。这种基于天文历法成就的世界观体现在遗址的整体设计及选址理念之中。
1.遗址主体架构体现天地人和谐信仰
整个遗址是通过主体架构体现天地人之间和谐关系的,这个主体架构其实就是一个标准的等腰三角形。东北—西南向的天(圆)地(方)祭坛之间的连线就是三角形的底边,等腰相交的顶角处是遗址最中心的属于积石冢性质的第五地点,一号冢中心大墓处在立夏节北斗玉衡星的位置。以第五地点为代表的7个积石冢地点以反S形均匀地分布在天地祭坛之间的岗顶上,代表人与天地合一。圆方天地祭坛连线构成东北—西南纬45度天文准线,代表夏至日出和冬至日落方位,二至代表一年的阴阳二气(太极两仪)。人在阴阳二气之间的协调作用下可以获得立夏时节旺盛的生命力,所以,等腰三角形主体架构体现了天、地、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图14)。
图14
虚拟天文软件显示,西南天坛的三重圆圈代表北斗绕极形成的北辰天区(外圈斗魁、中圈斗柄、内圈北极天区),东北的地坛以品字形的三个长方形山台与之对应,天地之间构成三阴三阳的和谐关系;天地之间以第五地点为代表的七个积石冢地点分布在反S形山岗构成的太极曲线上,充分表达了人与天地之间的和谐。
2.选址理念体现人文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牛河梁晚期建筑遗址群布置在多道漫长的山梁上,而且大体都是高度相近,海拔高度一般都在550~650米左右,它们之间的距离也几乎相等。各山梁间有大面积的黄土堆积。每道山梁都走势平缓,没有高低落差,却在梁脊形成多处山岗,相邻山岗之间由于没有遮挡,可相互对望。十分适宜各类不同等级建筑址的布局与组合,易于形成既有主次又互有联系的有机整体。可见这样大范围的地貌、环境的选择,显然是当时人们特意而为的,是遗址性质和功能——即强烈的祭祀性质所决定的[8]。他们将从东北到西南绵延十余里的山梁、丘岗按高低、上下统一进行规划设置,使诸遗址之间既有主次,又彼此照应,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第一地点大型社祭山台、第十三地点祭天法坛和第五地点积石冢三者构成的主体建筑为中心,在东西约10公里,南北约5公里的范围内设置了各种祭祀活动区,总面积达50平方公里。
此外,在“女神庙”所在的牛河梁主梁顶向西南远眺,可见10多公里远的木兰山主峰形似兽首或卧兽,不仅观察角度端正,而且视野开阔,是观察的最佳位置。故在分析遗址群的选址、形成和布局时,木兰山主峰也是应考虑的一个因素。
总之,牛河梁遗址不是单一遗址,而是由多处遗址组成的遗址群,遗址类型也不是单一的,而是有庙宇、墓葬和祭坛,还有其他附属遗迹。诸不同类型遗址之间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各有组合规律,可称为一个整体,是一个由坛、庙、冢为主要组合,包括其他遗迹共同组成的遗址群[9]。
牛河梁整个地理形势的特点是“东北—西南”方向的绵延山谷,而且东北高西南低。笔者认为,这是牛河梁晚期为满足整体祭祀理念而在此选址的根本原因。笔者在专著中详细分析了遗址的选址理念,遗址在地形地貌上要符合以下条件:
第一,整体要建在高处,以显示祭祀对象的尊贵;
第二,范围要足够的开阔,可以充分地表达各种祭祀理念;
第三,要有连绵不断的独立山岗,在岗顶厚葬地位特殊的圣巫;
第四,这些连绵不断的山岗要天然地呈S形,以表现特殊的易学理念(图15);
图15
第五,这些天然排列的S形山岗整体要呈东北——西南走向;
第六,整个区域的东北方要处于最高处,用来建造女神庙,供奉最为尊贵的女祖先神;
第七,东北方的最高处还要具有巨大的开阔地来建造大型方台广场,用于举行和女神相关的大规模祭祀活动。
根据遗址建筑群与自然环境结合的这种特点,可以看出,这种大范围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巧妙结合和将人文景观融于大自然之中的奇特景象,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的深刻含义,即它已经包含有反映人与天、人与地的关系的价值观念。而这种观念是具有普适价值的。
3.女神信仰体现尊重女性的普遍价值
相对于天地自然,在“人”这个层面里还包含现实的“人”和祖先“神”,祖先神主要指女祖先,被供奉在女祖神庙中。而女神庙建在遗址最高的大型方台前后两侧较低之处,这一方面说明女祖先的地位很高,建在遗址最高的社祭坛旁,表示将女祖的生育功能和大地的生发万物功能相比类,得到人们的尊崇;另一方面,女神庙的规模和位置远远不及山台的设计,也说明了女祖也是属于“人”的层面,不能大过天地。所以,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反映出的信仰观念若按地位排祭祀顺序就是:地—>天—>女祖—>人。这就是一种天、地、人、神之间的和谐关系,是超越了国家、民族、宗教的远古价值观。对当今世界来说,尊重女性,不断提高女性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实现女性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具有特殊和普遍意义。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反映出的和谐信仰观念,是全人类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重要法宝。
(三)符合世界文化遗产标准规定的突出普遍价值
根据《公约》规定,提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项目,必须符合以下六项标准中的一项或几项方可获批,这也是评价世界文化遗产突出普遍价值的标准。
1.表现出人类创造性智慧的杰作
上文已述,牛河梁遗址建筑群,融合了高超的天文观测水平,同时又将天文与地理地貌高度结合,所以,从选址到设计都表现出它是人类创造性智慧的杰作。
2.在建筑、文物等方面,展现了人类价值观念在一定时期内的重要交流
牛河梁遗址的建筑群在设计理念上,融合了来自黄河流域的黄道坐标和来自辽河流域的赤道坐标两种天文观测体系,比如,第二地点三号冢的三重圆坛代表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的日道(黄道),第五地点一号冢的环壕代表冬至日道,外圈冢界墙代表夏至日道。这种以观测太阳为主的黄道坐标天文观测始于黄河流域的大地湾文化及仰韶文化,其彩陶纹饰上的连山太阳历太极图被上海作家学者张远山先生破解[10];而像第十三地点祭天法坛的三重石砌圆圈和第二地点的四号冢早期圆冢及第五地点一号冢的三重冢界墙则代表斗极天象。这种以北斗观测为主的赤道坐标天文观测始于辽河流域80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甚至更早[11]。上述两种特点的天文体系在牛河梁建筑遗址的融合,展现了南方仰韶文化与北方文化在红山文化晚期的重要交流;同时这种交流也反映在文物方面,牛河梁遗址发现了大量彩陶,有些纹饰就是来自西亚及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而牛河梁出土玉器是辽河流域赤道天文体系的盖天宇宙观形成的文化标志物,彩陶与玉器所代表的两种不同文明在牛河梁碰撞交流,产生了以归藏易信仰为特征的价值观念。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曾根据彩陶纹饰将仰韶文化与红山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看成是产生牛河梁文明曙光的原因[12]。
3.成为一种活着的或已经消失的文化传统或者文明的独特或特别的证据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群的设计理念,体现了天地阴阳(第十三地点天坛和第一地点地坛)、太极曲线(第十三地点与第一地点及其代表的天地之间的七个积石冢地点)、四时八节(第二地点三号冢的二分二至;第五地点中心大墓的立夏节北斗玉衡位置;第十六地点的立春北斗方位及其与第十三、十四地点连线的雨水节日出方位;第二地点整体设计的谷雨立秋日出方位)等内容[13],为现存的中国文化的主脉——易经文化传统提供了特别的证据;由天坛、地坛、人冢组合形成的天、地、人和谐同构的主体设计理念为儒家文化传统提供了远古的证据[14];第一地点的地坛设计在遗址最高处并且女神庙也同在一处,遗址群的核心第五地点中间也设计为长方形地坛,第二地点的六号方冢设计在三号圆冢的北侧山脊高处。另外成对的动物形玉器雌性的比雄性的规格要大,如N5Z1M4出土的一对玉鳖,N2Z1M4出土的一对玉猪龙。遗址的这种设计布局及文物的制作所体现的崇阴贵坤的思想,为老子道家传统提供了独特的证据。
4.是一种类型的建筑或建筑风格特征或技术组合或景观的突出实例,这种类型解释了人类历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现存的皇家礼仪性建筑都有一个在基座上起三层台的风格特征,而牛河梁遗址在坛、庙、冢建筑群中普遍使用了三层台阶的高规格形制。显然,中国古代建筑中最高规格的三级台界制度可追溯到五千年前的红山文化时期。牛河梁冢坛的这种风格特征,成为中国古建筑起三层台的“鼻祖”。而当笔者诠释了牛河梁遗址三重冢界墙代表的是北斗斗魁三星绕北天极运转的轨迹时,三重台阶的本初含义也得以显现。
另外,红山文化天坛、地坛的圆方形制一直延续到中国明清时期的北京天坛、地坛。天坛、地坛是一种类型的皇家祭祀礼仪建筑,这种类型的建筑解释了中国历史中以皇权为主导的重要历史阶段的政治信仰理念。
此外,牛河梁礼制建筑蕴含北斗七星的理念还传承在后世中国王朝的都城及陵墓建筑中。如汉长安城、明南京城都是斗城;明孝陵也是按北斗七星布局的。2003年明孝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扩展项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5.是一种传承人类具有土地利用或海洋开发的典范,代表了一种或多种文化的相互作用,尤其是当它在不可逆转的变化中变得易受攻击时
牛河梁遗址建筑群为了满足已有的祭祀理念和信仰观念,在整个红山古国的巨大范围内精心选址,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将丰富的天文学成就融入到诸多的地理要素之中,是人类在5500年前创造的土地利用的经典范例,它代表了东西南北多种古文化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碰撞与融合的作用。
6.与具有突出普遍重要性的事件或者活的传统,观念,或者信仰,艺术和文学作品具有直接的或者实质的联系
据上文所述,牛河梁遗址与现存活的传统——易道文化、干支历法、天人合一观念、道家信仰都有着实质性的联系。
三、结语
对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普遍价值的揭示,不仅关乎其下一轮的申遗工作,还对一带一路背景下红山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只有遗址的普遍价值被世界范围的旅游客源国所认同,旅游产业的开发才会面向世界。本文成果是借助前沿科技手段揭示的古代天文学成就,突出反映了遗址的科学普适性价值;遗址主体架构所体现的天地人和谐信仰和将礼制建筑融入自然环境的选址理念,在人文方面反映了遗址的普遍性价值;此外,根据《公约》规定,符合六项标准中的一项或几项即可获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本文的研究使牛河梁遗址的普遍价值相对于《公约》要求的六条标准都能吻合,这为面向世界开发红山文化旅游产业提供了学术依据。
参考文献:
[7][11][13]董婕,朱成杰。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建筑设计思想研究[M].沈 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5.第102页,第208-218页,第42-146页。
[8][9]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1983~2003) [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第478页,第479页。
[10]张远山。伏羲之道[M].长沙:岳麓书社,2015.
[12]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14]朱成杰,董婕。“三一同中”思想源于红山文化[EB/OL].(今日头条/大同思想网)http://www.toutiao.com/i6305132577258734081/,2016-07-09。
注:本文系辽宁省社科联2017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基地课题)《“一带一路”背景下红山文化旅游产业开发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17lslktjd-0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发表在《理论界》2017年第1期。
(完结)
小链接董婕,汉族,1979年6月生,辽宁凌源人,历史学硕士。现任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红山文化研究所所长,副教授,主要从事东北地方史及红山文化研究。工作以来,发表论文24篇,出版专著1部,参编著作2部,主持和参与省级立项10项,主持市级立项3项。朱成杰,蒙古族,1963年9月生,辽宁建平人。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编审,主要从事红山文化研究。
[责编 雅贤 编审 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