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从2005年底到2007年初,作者谭国武在朝阳日报社工作期间,怀着对家乡文化的挚爱,汉书挂角,背起行囊,开启了行走和抚摸辽西山川的脚步,并撰写了《努鲁儿虎行》系列文章。
依地理形势而言,努鲁儿虎山就像燕山山脉和大兴安岭山脉之间的一个大大的绳结,把各种朝向的诸多山脉扭结在一起,同时,依傍这个巨大的“中华结”,诞生了三条大河,即向东的大凌河,向北的辽河(老哈河)和向南的滦河(青龙河)。由此,把中原与北方、东北、东北亚地区诸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紧紧地联系起来。
《努鲁儿虎行》从2006年1月在《朝阳日报》发表第一篇《努鲁儿虎——我们的父亲山》,到2007年3月发表第三十七篇《黄花滩建州古城》,其间,凌源市、喀左县、朝阳县地界基本走完,建平县、朝阳市区也完成大部分采访任务,后因作者工作调动而搁笔。
现在本网发表《努鲁儿虎行》系列文章,以便让更多网友了解朝阳,认识朝阳,从而提升朝阳知名度和美誉度,树立朝阳良好形象。
《努鲁儿虎行》系列之十五
最早的“娲皇故里”
文图/谭国武(辽宁朝阳)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曾经提出:牛河梁女神庙里的塑像可以称为“神”。但它是按照真人塑造的,是有名有姓的具体人物。所以,她是红山人的“女祖”,也是中华民族的“共祖”。
那么,这个有名有姓的中华民族的“共祖”是哪一位呢?苏老先生于此虽未明言,但考察中国神话,能称得上中华民族“共祖”的,也只有女娲了。
关于女娲,人们或多或少都有所了解。她是中华民族进入祖先崇拜时期以来最早的“神人”。是“三皇”之一。她的“神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确定天圆地方的宇宙模式和秩序。用《淮南子·览冥训》上的话说,在“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的情况下,女娲挺身而出。于是,“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二、是创造人类的伟大母亲。“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三、是掌管婚姻与生育之神。即传统的高禖或郊禖。四、是掌管音乐之神。“女娲作笙簧。”随着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的发掘,一些学者进一步指出:牛河梁女神应是开天辟地之神,与“女娲,阴帝”的身份是吻合的。
在牛河梁遗址考古工作站展室里,放着一尊复制的女神头像,她面部为鲜红色,颧骨突起,圆额头,鼻梁低而短,下颏尖而圆,是典型的蒙古利亚人种。女神的眼珠用两个晶莹碧绿的圆玉片镶嵌而成,显得双目炯炯。和女神头像同时出土的还有6个大小不同的残体泥塑女性裸体群像,有因年龄差异而发育不同的乳房,有圆润的肩膀,还有完整的手臂,最小的泥塑与真人大体相近,主室中心出土的大鼻、大耳竟等于真人的3倍。
在女神庙南部转山子的山冈顶端,有一座小土山,经初步发掘证实,这座土山竟全部是用人工夯筑起来的。围绕土山周围的山头上还发现了30多座积石冢群址,整个积石冢群和古埃及的金字塔布局是一样的。故考古专家将其称为中国的“金字塔”。从“金字塔”顶上向四周望去,女神庙遗址与“金字塔”在一条南北线上,而东西两侧的积石冢群址与“金字塔”等距离地排列在一条线上,这种冢庙坛的形制开了中国传统之先河。“天圆地方”的建筑布局正与女娲“背方州,抱圆天”相符。
当初发现这座“金字塔”时,山上到处散落着带有红山文化特征的“之”字纹彩陶片以及冶铜坩锅片。而“金字塔”顶部的炼铜遗址有1500多个炼红铜的坩锅,每一坩锅约1尺多高,锅口直径有30厘米,像现代人用的水桶一般大小。如今,为了保护这个炼铜遗址,考古工作者已将这些冶铜坩锅全部用土封上了。考古专家还对围绕这座“金字塔”周围的积石冢群进行了部分发掘,其中一座墓里出土了一具完整的男性骨架,身高1.8米左右。他的头上横置有玉箍,左右肩和手脚等处皆佩置玉环,腰的下部则是一个玲珑剔透的大猪首玉饰,猪的两只大耳特别夸张。死者的胸部佩置一碧绿色玉龟。奇怪的是,这个龟无头无尾无足,浑然一体。
那么,这座“金字塔”式建筑物上的坩锅到底是干什么用的?这个无头无尾无足龟到底意味着什么?于此,联想到古籍记载中女娲补天时“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的神话,这转山子正是女娲炼“五色石”之处,这个无头无尾无足龟不也与神话传说相契合吗?
在古籍记载中,女娲的另一个大功劳就是“抟黄土作人”。而牛梁河女神庙出土的彩塑女神像塑泥为黄土质,上臂塑件空腔内带有肢骨,因遭火焚多成灰渣,有可能是人骨。这一发现,与古籍记载有惊人的相似。联系中亚曾有在人头骨涂泥成像的崇拜形式,这大概就是后人所说的“生于泥土,还于泥土”的缘由吧!
在中国神话传说里,女娲是婚姻制度的创造者,被认作是男女间最早的媒人。《路史·后纪二》记载:“以其(女娲)载媒,是以后世有国,是祀为皋媒之神。”古书还记载,每年仲春之月,神庙盛会,青年男女从四面八方到神庙前会合,踏歌起舞,寻求配偶,以感谢女娲给人类带来生殖发展的能力。有的专家据此推测,辽河流域牛河梁女神庙、“金字塔”可能就是当时的原始古国对女娲的一种回忆、崇拜。
女娲是发明创造笙簧的人,“笙,生也,象物贯地而生,以匏(葫芦)为之,其中空而受簧也。”可见,女娲与人类的繁衍滋生密不可分。
目前,关于女娲地望的争议很多。甘肃、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陕南平利、骊山等地也有女娲氏的遗迹和传说。应该说,作为中华民族的共祖,女娲这一称谓,更多的是承载文化,并为现实生活服务的符号。其反映和传达的是中华民族勇于担当、敢于创造、无私奉献的精神内核。如果说,中国有无数个女娲的话,那么,牛河梁女神就应该是第一个。女娲在红山文化中的产生和发展也经历了二三千年的漫长过程。在距今八千年的属兴隆洼文化的赤峰市林西县白音厂汗遗址发现的石雕女性人像,被考古界确认为是中国最古老的女神雕像。这时,女娲还是一位与氏族成员共同生活的“老祖母”,还仅存留在某个氏族的记忆中。后来,她才一步步走上牛河梁,走上了中华民族共祖的神坛。
(此文发表于2006年8月5日《朝阳日报》)
小链接谭国武,辽宁省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退休教师,朝阳市国学研究院执行院长,北京师范大学访问学者。爱好古文字和古文化研究,在《朝阳日报》、《辽宁日报》、《满族研究》、《理论界》、香港《大公报》等各类报刊发表相关文章20多万字。曾参与《辽宁文化通史》的纂写工作,在《朝阳日报》社工作期间,采写《努鲁儿虎行》系列文章近40篇。
[编辑 雅贤 编审 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