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鲁儿虎行》系列之十九:牛河梁遗址保护的创新之举(谭国武)

摘要:在保存历史与创造将来的过程中,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始终是一对无可回避的矛盾。

编者按

  从2005年底到2007年初,作者谭国武在朝阳日报社工作期间,怀着对家乡文化的挚爱,汉书挂角,背起行囊,开启了行走和抚摸辽西山川的脚步,并撰写了《努鲁儿虎行》系列文章。

  依地理形势而言,努鲁儿虎山就像燕山山脉和大兴安岭山脉之间的一个大大的绳结,把各种朝向的诸多山脉扭结在一起,同时,依傍这个巨大的“中华结”,诞生了三条大河,即向东的大凌河,向北的辽河(老哈河)和向南的滦河(青龙河)。由此,把中原与北方、东北、东北亚地区诸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紧紧地联系起来。

  《努鲁儿虎行》从2006年1月在《朝阳日报》发表第一篇《努鲁儿虎——我们的父亲山》,到2007年3月发表第三十七篇《黄花滩建州古城》,其间,凌源市、喀左县、朝阳县地界基本走完,建平县、朝阳市区也完成大部分采访任务,后因作者工作调动而搁笔。

  现在本网发表《努鲁儿虎行》系列文章,以便让更多网友了解朝阳,认识朝阳,从而提升朝阳知名度和美誉度,树立朝阳良好形象。

《努鲁儿虎行》系列之十九

牛河梁遗址保护的创新之举

文图/谭国武(辽宁朝阳)

  没有历史就没有现在。

  没有历史就没有将来。

  在保存历史与创造将来的过程中,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始终是一对无可回避的矛盾。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能否兼得?如何兼得?

  朝阳是一个文化大市、文物大市,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怎样找到保护文物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点,确实面临两难的选择。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对于人们来说,衣食住行都是第一需要。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一个民族、国家,说它发达不发达,社会进不进步,很重要的是看人民的素质、民族的精神。失去保护的发展,将使发展变成一种失去方向的破坏;同样,没有发展的保护,也将使古老文明逐渐丧失生机和活力。因此,必须寻找保护与发展的现实结合点,体现经济与文化协调统筹发展。

  2005年底,备受瞩目的辽宁省第二条进京高速公路——京四高速公路铁岭至朝阳段正式开工。这条与京沈高速近乎平行的高速公路将于2008年奥运会之前建成通车,它将成为加强东北地区与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圈联系的第二条快速大通道。

  京四高速所辐射的辽西地区经济发展缓慢,这一公路建成后,将为辽西地区开辟一条交通快速通道,它将大大缩短辽西与周边省区的时空距离,进一步加强朝阳与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圈的联系,为朝阳吸引京津冀经济圈资金、技术和人才创造有利条件,而且也将使朝阳成为京津冀特色农副产品供给的基地、旅游度假的新区。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北方文化的核心区,所以这次的公路工程建设引起了很多人特别的关注。说明了我们中国老百姓开始非常的关注自己文化的根,希望把这个文化的根保留住。

  京四高速公路辽宁段的起点和终点为铁岭王家店和朝阳三十家子,设计全长为230公里,在朝阳境内将穿越北票、凌源、建平、朝阳县和龙城区,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将贯穿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交通部门在研究这条高速公路的设计方案时,从既要发展交通又要保护文物的角度出发,自2004年7月开始,多次与省文化厅等部门沟通,并向国家文物局作了汇报,同时积极调整设计方案,最大限度地避开牛河梁遗址的中心区域。

  国家文物局派专家组赴建平考察后,原则同意省交通厅的方案:公路避开遗址区内16处发掘点,从牛河梁南部边缘丘陵地带的山谷中穿过。距高速公路最近的遗址点有2公里,从遗址保护区穿行的距离由10公里减少到4公里,同时,为不改变遗址保护区地上风貌,还需要多开凿2座隧道,使隧道长度增加3525米。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保护工作受到朝阳市政府、省文物部门和国家的重视。为了保护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这一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辽宁省朝阳市交通部门增资3亿元采取改道和修隧道的方式,绕过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的中心地带,而且,不破坏牛河梁遗址区的地上风貌。从而解决了修路与保护文物的矛盾。

  据悉,京四高速公路竣工后,将在牛河梁建服务区,并在那里设立专门的与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连接的通道,在向游客和路人展示牛河梁红山文化魅力的同时,记述这一交通发展与文物保护“比翼齐飞”的壮举。

  大遗址,尤其是早期遗址,观赏性普遍较差,总是专家说重要,百姓看不懂;由于受文物保护政策限制,形成单一的产业结构,遗址保护区内外农民收入相差悬殊,群众保护遗址的自觉性较差。大遗址保护不仅仅是行业、专业的行为,它应该也必须是社会、政府和当地群众的共同事业。在大遗址保护过程中,地方政府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政策倾斜、行政干预尤其是财力投入方面,离开了地方政府的介入和支持,大遗址保护只能是纸上谈兵。

  注重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创新,使文物保护在推动旅游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建立长效保护机制,使文物保护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因此,当地政府应将大遗址保护工作与当地的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历史文化名城内涵的丰富、城市文化品位的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等综合效应互动,使文物保护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鱼与熊掌的兼得。

  (此文发表于2006年9月7日《朝阳日报》)

小链接
  谭国武,辽宁省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退休教师,朝阳市国学研究院执行院长,北京师范大学访问学者。爱好古文字和古文化研究,在《朝阳日报》、《辽宁日报》、《满族研究》、《理论界》、香港《大公报》等各类报刊发表相关文章20多万字。曾参与《辽宁文化通史》的纂写工作,在《朝阳日报》社工作期间,采写《努鲁儿虎行》系列文章近40篇。

[编辑 雅贤  编审 春语]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