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鲁儿虎行》系列之二十一:神秘的孤竹(谭国武)

摘要:孤竹国是我国北方最早出现的方国之一。许多古书如《国语》《管子》《韩非子》《史记》等均有记载。

编者按

  从2005年底到2007年初,作者谭国武在朝阳日报社工作期间,怀着对家乡文化的挚爱,汉书挂角,背起行囊,开启了行走和抚摸辽西山川的脚步,并撰写了《努鲁儿虎行》系列文章。

  依地理形势而言,努鲁儿虎山就像燕山山脉和大兴安岭山脉之间的一个大大的绳结,把各种朝向的诸多山脉扭结在一起,同时,依傍这个巨大的“中华结”,诞生了三条大河,即向东的大凌河,向北的辽河(老哈河)和向南的滦河(青龙河)。由此,把中原与北方、东北、东北亚地区诸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紧紧地联系起来。

  《努鲁儿虎行》从2006年1月在《朝阳日报》发表第一篇《努鲁儿虎——我们的父亲山》,到2007年3月发表第三十七篇《黄花滩建州古城》,其间,凌源市、喀左县、朝阳县地界基本走完,建平县、朝阳市区也完成大部分采访任务,后因作者工作调动而搁笔。

  现在本网发表《努鲁儿虎行》系列文章,以便让更多网友了解朝阳,认识朝阳,从而提升朝阳知名度和美誉度,树立朝阳良好形象。

《努鲁儿虎行》系列之二十一

神秘的孤竹

文图/谭国武(辽宁朝阳)

  孤竹国是我国北方最早出现的方国之一。许多古书如《国语》《管子》《韩非子》《史记》等均有记载。 “孤竹”一名(又作“觚竹”)也见于甲骨文和金文。孤竹国的族姓,史籍文献的记载混乱。据学者研究,其君姓墨胎氏,在古文献中写作“墨台氏”“墨夷氏”“默夷氏”或“目夷氏”。据《帝王世纪》载,孤竹的受封应始于成汤,“汤特封墨台氏于孤竹”。《史记·殷本纪》记载:“契为子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殷氏、来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这和《通志·氏族略》所云 “墨台氏,子姓”互相吻合, 说明孤竹君是建立商王朝的商部落始祖契的子孙后代。一些史家推测,孤竹国建立于商朝开创之时,为商代的同姓诸侯国。夏朝前期,其始祖契的孙子相土率领部众自努鲁儿虎山地区南下,先后迁至今冀中、鲁西和豫北地区,至商汤后的18世王盘庚才在殷(今河南安阳小屯)地定居下来。孤竹墨胎氏一支没有随相土南迁,仍留居原地。因此,商初于此建立一个留守故土、统辖一方的同姓诸侯国,对于巩固其在北方的统治非常必要。孤竹国曾辖有北方的广阔地域,因此,《尔雅·释地》把孤竹谓为“四荒”之一。

  孤竹国的疆域范围大约为“西南起自今河北迁安、卢龙;沿渤海北岸东抵辽宁兴城;北达辽宁北票和内蒙古敖汉旗南部”。是一片横跨长城内外的大区域。即在考古学上的夏家店文化的分布地带之内。辽宁省喀左、朝阳等地都是孤竹国控制的核心地区。

  1973年,在喀左县平房子乡北洞村南孤山先后发现两个窖藏铜器坑,出土了大量青铜器。其中,一号窑藏坑内出土的一件形体似壶,高肩深腹,周身光素,项下饰以圆涡纹,肩上有衔环双耳,腹下有一牺首象耳,可执之倒酒的造型精美的青铜罍。内项铸有篆体铭文,一行六字,经专家认真考释,全文为“父丁孤竹微亚”,意思是说,属孤竹国称“微亚”的奴隶主贵族为其先父“父丁”铸这件祭器。“父丁”为铸者之父名,“孤竹”为国名。另外三件还有“亚宪”字样。金耀《亚微罍考释》一文经过考订认为:孤竹自成汤初封至殷末仅传九世。伯夷之祖父名为父丁;其父名初,字子朝,金文名微亚;伯夷之弟、末代孤竹君名凭,金文名亚宪;鼎铭中有人名曰智,这就是称名为智或致的叔齐。由此可见,孤竹国第七世国君是父丁,第八世是微亚,第九世是亚凭。

  竹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都常见。在甲骨卜辞中,有“竹侯”“妻竹”“竹妾”“妇竹”“母竹”二字的连文,连同其他有关竹国活动的记载,共有四十余条,说明竹国不仅被封为侯爵,而且竹国的女子还在商王室为妻妾,生儿育女。竹国还有人在商王朝担任卜人。彭邦炯认为《国语·齐语》等文献上的孤竹是一个比较显赫的国族,在卜辞中非竹氏莫属。

  到东周时,孤竹国势力微弱,仅比令支国略大,与令支国一起成了山戎的盟国。到公元前7世纪,由于孤竹国与山戎、令支结盟,并在山戎的策动下,经常出兵侵扰燕国,结果于公元前660年,被春秋时代的第一个霸主——齐桓公应燕庄公之求,率领齐国大军北伐山戎时顺便消灭。至此,历经商、周两个王朝,存在了一千多年的孤竹国毁于一旦,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此后孤竹乃成为地名,纳入燕国的疆土。孤竹人分别融入山戎或燕人群体。

  孤竹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人物不是国君亚宪,而是他的大哥伯夷和三弟叔齐,司马迁在《史记》卷61专门为他们列传,称《伯夷列传》。传称夷齐让国、阻谏武王、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的故事。这个故事意在赞颂伯夷、叔齐饿死不变初衷的忠贞,但由此可见孤竹国与商王朝的关系非同一般。

  孤竹国的都邑,即孤竹城,如今大多数学者考证,其地在卢龙县境或紧邻卢龙的迁安、滦县滦河沿岸阶地。“孤竹城仅是孤竹国的一座城邑,是孤竹国的政治中心,位置在今卢龙县境。”对此,笔者有不同看法。理由之一,夏商周三代,青铜器作为国家的重要礼器,被成批埋藏在喀左境内,这绝非偶然。而恰恰说明孤竹国的都邑(即孤竹城)应在今喀左境内。之二,在朝阳、喀左、建昌一带至今还保留着孤竹营子这样的地名。之三,《辽史》有在辽西的兴中府(治今朝阳市)本古孤竹国的记载。《清史稿·地理志》也说 “土默特部……古孤竹国。汉,辽西郡治柳城县地”。之四,据《搜神记》记载:“汉令支县有孤竹城,古孤竹君之国也。灵帝光和元年,辽西人见辽水中有浮棺,欲斫破之,棺中人语曰:‘我是伯夷之弟,孤竹君也。海水坏我棺椁,是以漂流。汝斫我何为?’人惧,不敢斫,因为立庙祠祀。吏民有欲发视者,皆无病而死。”汉令支县在今喀左境内。则可知,最初,孤竹城是在今喀左境内。后来有所迁移,到商朝后期甚至西周国势衰弱时,才迁至卢龙县一带。因此,魏晋之际,人们所追寻到的孤竹城遗迹,便在卢龙县境了。

  (此文发表于2006年9月22日《朝阳日报》)

小链接
  谭国武,辽宁省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退休教师,朝阳市国学研究院执行院长,北京师范大学访问学者。爱好古文字和古文化研究,在《朝阳日报》、《辽宁日报》、《满族研究》、《理论界》、香港《大公报》等各类报刊发表相关文章20多万字。曾参与《辽宁文化通史》的纂写工作,在《朝阳日报》社工作期间,采写《努鲁儿虎行》系列文章近40篇。

[编辑 雅贤  编审 春语]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