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鲁儿虎行》系列之二十二:千古绝颂话夷齐(谭国武)

摘要:孤竹国第八代国君亚微有三个儿子,长子叫伯夷,次子叫亚宪,少子叫叔齐。关于孤竹国的著名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哥仨身上。

编者按

  从2005年底到2007年初,作者谭国武在朝阳日报社工作期间,怀着对家乡文化的挚爱,汉书挂角,背起行囊,开启了行走和抚摸辽西山川的脚步,并撰写了《努鲁儿虎行》系列文章。

  依地理形势而言,努鲁儿虎山就像燕山山脉和大兴安岭山脉之间的一个大大的绳结,把各种朝向的诸多山脉扭结在一起,同时,依傍这个巨大的“中华结”,诞生了三条大河,即向东的大凌河,向北的辽河(老哈河)和向南的滦河(青龙河)。由此,把中原与北方、东北、东北亚地区诸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紧紧地联系起来。

  《努鲁儿虎行》从2006年1月在《朝阳日报》发表第一篇《努鲁儿虎——我们的父亲山》,到2007年3月发表第三十七篇《黄花滩建州古城》,其间,凌源市、喀左县、朝阳县地界基本走完,建平县、朝阳市区也完成大部分采访任务,后因作者工作调动而搁笔。

  现在本网发表《努鲁儿虎行》系列文章,以便让更多网友了解朝阳,认识朝阳,从而提升朝阳知名度和美誉度,树立朝阳良好形象。

《努鲁儿虎行》系列之二十二

千古绝颂话夷齐

文图/谭国武(辽宁朝阳)

  孤竹国第八代国君亚微有三个儿子,长子叫伯夷,次子叫亚宪,少子叫叔齐。关于孤竹国的著名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哥仨身上。

  公元前11世纪,孤竹国君亚微希望少子叔齐做自己的继承人,亚微去世后,叔齐劝伯夷继位,伯夷却说:“父王在位时,已经确立了你为国君,我若继位,岂不是违背了父命吗?”说完后,瞅个空子,偷偷地逃出了国都。这一下,可把少子叔齐难坏了,一来,他不忍心看着大哥一人漂泊在外,二来按照惯例,理应二哥继位,思来想去也找个机会溜出来找大哥去了。于是,人们只好立次子亚宪为国君。

  伯夷开始跑到“北海之滨”一个清静的地方,即今渤海北岸某地。后来年纪大了,想找个安度晚年的地方。听说周文王宽厚仁慈,便不远千里去投奔文王。

  当他们来到周国时,文王已经去世了。他们在周围住了一段时间,听说周武王正载着文王木主(牌位),率领大军,为讨伐昏庸无道的商纣王而观兵于孟津,伯夷和叔齐于万马征尘中拦住周武王的马头,厉声劝武王止息干戈。当然,他们的迂腐之言马上就被淹没在千万个将士前进的脚步声中。在他们得知武王灭了商朝之后,气愤之极地说:“一个属国的国君居然推翻了天子,还有比这更大逆不道的吗?一个讲求礼仪的贤士,因为让位才离开故土,结果做了犯上之国的臣民,世上还有比这更愚蠢、更为耻辱的吗?”说完后,两个人索性跑到人烟稀少的首阳山上隐居起来。为了表明自己对商朝的忠贞,誓死不吃周朝的粮食,只吃一种名叫薇的野菜充饥。他们还经常唱一首自己编的《采薇歌》:“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翻译成白话文即:“登上那西山啊,采集那薇菜。用强暴代替强暴啊,还不知道自己的过错。神农、虞舜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我们这种人还怎么过活?哎呀呀,生逢乱世,只怪我们命薄。”伯夷和叔齐老哥俩偶尔遇见进山打猎砍柴的村民,就慷慨激昂地讲一番宁死不食周粟的大道理。后来,一个村妇笑着道破了其中的玄机,对他们说:“你们何必认那个死理呢?你们不吃周人田地里长出的粮食,可野菜不也是从周人土地上长出来的吗?”哥俩一听,觉得如此浅显的道理自己还没搞明白,立即羞得无地自容,最后竟连野菜也不吃,活活饿死在首阳山上了。

  首阳山又名孤竹山,是当年伯夷、叔齐采薇而食,最后饿死的地方。历史上,全国以首阳山命名的山就有五、六处之多。那么,哪一座是真正的首阳山呢?《说文解字》:“崵,崵山在辽西。”即首阳山。清高宗乾隆《夷齐庙》诗序指出,“首阳山在辽西者,此为近之。岐、陇、蒲、偃,皆附会共说耳。”乾隆这样写,是以科学求实的态度,澄清事实真相,还事物的本来面目。最后,乾隆皇帝又以师长的身份,劝诫人们“岂争陇右还蒲坐,天下清风尽首阳”。大家别争了,但愿夷齐清风遍及全国,天下处处皆首阳。但是,乾隆的《夷齐庙》诗写于河北省卢龙,因此,此首阳山所指虽近而非。其实,很少有人知道,在大凌河支流渗津河发源地的凌源市三家子乡,也有一处首阳山,今名窟窿山,横亘于凌源市南部天盛号一带,其东北端进入喀左县与大阳山(古白狼山)相接。顶部有洞口东西相通,远望呈月牙形,古称月华山。

  蒙语名森机图山。森机图、森几、僧机图、渗津,汉译为筐等的提梁,也在意指山顶上的窟窿。首阳山也该因此而得名。清朝时期,山上还长着夷齐松,后自毁于大火。乾隆来游此地,还曾写了两首诗,其一,《出口》诗:“山自穹窿水自潺,扼吭朔塞此雄关。当年万里朱殷地,巡狩三千数往还。”其二,《僧机图》诗:“夷齐我向名松树,重到松烧灰熄飞。名象菀(wǎn,茂盛)枯归一幻,个僧真善示禅机。”


宋·李唐《伯夷叔齐采薇图》

  孤竹国产生了以伯夷、叔齐为代表的伟大爱国者和廉让节义的楷模,表现了崇礼、守廉、尚德、求仁、重义精神,构成了燕赵文化乃至华夏文化的精神内涵。伯夷、叔齐那种“不降其志,不辱其身”的节操,是孤竹先人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以伯夷、叔齐精神为代表的孤竹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极大的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

  (此文发表于2006年10月11日《朝阳日报》)

小链接
  谭国武,辽宁省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退休教师,朝阳市国学研究院执行院长,北京师范大学访问学者。爱好古文字和古文化研究,在《朝阳日报》、《辽宁日报》、《满族研究》、《理论界》、香港《大公报》等各类报刊发表相关文章20多万字。曾参与《辽宁文化通史》的纂写工作,在《朝阳日报》社工作期间,采写《努鲁儿虎行》系列文章近40篇。

[编辑 雅贤  编审 春语]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