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鲁儿虎行》系列之二十三:喀喇沁与元朝末代驸马图琳固英族谱(谭国武)

摘要:成吉思汗黄金家族末代驸马图琳固英族谱,现藏于喀左县档案馆。族谱长8米,宽1.8米,是用蒙文按塔式结构墨笔手书于宣纸上而成。族谱的发现,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

编者按

  从2005年底到2007年初,作者谭国武在朝阳日报社工作期间,怀着对家乡文化的挚爱,汉书挂角,背起行囊,开启了行走和抚摸辽西山川的脚步,并撰写了《努鲁儿虎行》系列文章。

  依地理形势而言,努鲁儿虎山就像燕山山脉和大兴安岭山脉之间的一个大大的绳结,把各种朝向的诸多山脉扭结在一起,同时,依傍这个巨大的“中华结”,诞生了三条大河,即向东的大凌河,向北的辽河(老哈河)和向南的滦河(青龙河)。由此,把中原与北方、东北、东北亚地区诸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紧紧地联系起来。

  《努鲁儿虎行》从2006年1月在《朝阳日报》发表第一篇《努鲁儿虎——我们的父亲山》,到2007年3月发表第三十七篇《黄花滩建州古城》,其间,凌源市、喀左县、朝阳县地界基本走完,建平县、朝阳市区也完成大部分采访任务,后因作者工作调动而搁笔。

  现在本网发表《努鲁儿虎行》系列文章,以便让更多网友了解朝阳,认识朝阳,从而提升朝阳知名度和美誉度,树立朝阳良好形象。

《努鲁儿虎行》系列之二十三

喀喇沁与元朝末代驸马图琳固英族谱

文图/谭国武(辽宁朝阳)

  成吉思汗黄金家族末代驸马图琳固英族谱,现藏于喀左县档案馆。族谱长8米,宽1.8米,是用蒙文按塔式结构墨笔手书于宣纸上而成。族谱的发现,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专家认为,这是研究蒙古史的第一手珍贵资料。而且,迄今为止,如此巨大篇幅完全用蒙古族文字书写,时间跨越之长的蒙古族族谱,还是首次发现。因此,堪称国宝级文物。

  图琳固英,史书又记作杜棱固(古)英、贵英他不能,是者勒篾的第12世孙。明朝末年,蒙古林丹汗为了进一步统一蒙古内部,入主中原,率大军10万西征,正在取得节节胜利之际,图琳固英与其侄苏布地率喀喇沁部落投靠后金,联合蒙古诸部,进攻林丹汗。据清《太宗实录》天聪2年载:蒙古喀喇沁部落苏布地、杜棱古英等人以书来奏,察哈尔汗不道,我喀喇沁部落被其欺凌,夺去妻子牲畜。因此,我汗(打利台吉)与汗不彦台吉诸部落合兵,至土默特部落格根汗赵城地方,杀察哈尔所驻兵四万人。……察哈尔汗根本动摇。”

  早在努尔哈赤时,喀喇沁即与后金政权有了联系。天聪3年(1629年),喀喇沁部色楞与苏布地受诏还牧。档案记载,天聪9年(1635年)设喀喇沁旗之际,皇太极曾亲临喀喇沁左旗进行编旗,左旗部众前往迎接,进献牲畜,皇太极回赠物品。此后,皇太极对喀喇沁等蒙古部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喀喇沁成为早期蒙古八旗中地位重要的部落之一。清军入关前后,喀喇沁左旗多次派兵隨清军作战,在清朝开国的过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天聪9年至崇德8年间,色楞率本部两次到卢沟桥打败明军,三次到锦州打败明将洪承畴的步兵大营。顺治元年(1644年)色楞又率部与清军联合进攻山海关,打败明将刘才的20万大军,并追杀到青岛。此后,又隨清太宗转战南北,屡立战功。 皇太极天聪9年,诏编喀喇沁部为左、右二旗,以固鲁思奇布掌右翼旗(今赤峰喀旗),治所在锡伯河北岸龙山。其从叔色楞(图琳固英第六子)掌管左翼旗,治所最初在今喀左县官大海,后迁到南公营子。左、右二旗并授札萨克衔,《图琳固英族谱》记述的正是左旗图琳固英诸子及其后世子孙的谱系及在当时的任职等情况。

  族谱系喀喇沁左翼旗第14任扎萨克布里浑巴拉(道光27年——咸丰元年在任)所制成。清朝当时规定每10年修谱一次,此谱记述的是从天聪9年至道光11年(1831年)第13任扎萨克德木齐扎布时,共14代图琳固英传人的名字及其社会地位。族谱上能辨认的共有1904人,其中获清廷各种爵位的达1153人,包括一等塔布囊22人,二等塔布囊3人,三等塔布囊48人,四等塔布囊1019人,扎萨克卓索图盟盟长4人,内务大臣1人,理藩院大臣8人,御前行走8人,未得品衔者386人,喇嘛365人,未记品衔者300余人。族谱记载了近200年的蒙古族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内容,是明清时期蒙古族在朝阳境内生息活动的第一手资料,完善了蒙古族1000多年的历史追踪,尤其填补了蒙古政权及元顺帝之后蒙古王朝沿革研究的空白。

  《图琳固英族谱》能够流传至今,实属不易。据喀左档案局当时主管接受工作的人员韩德回忆,上世纪50年代末,南公营子王府的一个蒙古族妇女向旗政府献出了一方重达3.9公斤的金印和一份族谱,她一再叮嘱“这是宝贝呀,千万千万要留好”。

  后来调查证实,这位女子就是喀喇沁左旗第20任(末代)扎萨克、旗长默尔赓额的五姨太刘凤芷。所献金印即喀喇沁左旗扎萨克印,族谱即《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图琳固英族谱》,又称《喀喇沁左旗乌良海氏家谱》。

  默尔赓额,汉名乌振清,头等塔布囊爵位。1919年28岁任扎萨克。族谱最初保存在旗王府。直到1946年,喀喇沁左翼王府所在地南公营子成了国共两党拉锯战的地方,而且,土匪猖獗,社会极不安定。此时,默尔赓额及其家人逃出了王府。默尔赓额和五姨太将族谱和金印(卧虎印)埋藏在建昌县河北山上的喇嘛庙里。他们在庙里躲藏了一个多月后,全家人又先后逃亡到建昌、凌源等地,1947年,默尔赓额死于凌源,享年56岁。

  喀左县曾就扎萨克印和族谱一事进行了大量调查,经过千辛万苦,他们终于找到了默尔赓额的女儿,北京605厂退休工人乌瑞兰,蒙古名胡格其勒。据乌瑞兰回忆,他父亲求子心切,先后娶了五房夫人。她是四姨太所生。1947年4月,她随母亲和五姨太由凌源回南公营子,5月份国民党军队从南公营子撤离,她们全家随本村富豪来到北京,住在雍和宫西路。北京解放后,1949年4月,五姨回娘家南公营子东村妹妹家生活。1955年,原王府总管陈明出面,组织亲友捐款将默尔赓额骨灰从凌源迁回南公营子北山,新建了陵园。同年,乌瑞兰考上了大连工学院。她说,在她大学读书期间,她五姨“将解放前收藏在建昌河北喇嘛庙里的卧虎印和喀喇沁左旗乌氏家谱交给了旗人民政府”。

  (此文发表于2006年11月1日《朝阳日报》)

小链接
  谭国武,辽宁省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退休教师,朝阳市国学研究院执行院长,北京师范大学访问学者。爱好古文字和古文化研究,在《朝阳日报》、《辽宁日报》、《满族研究》、《理论界》、香港《大公报》等各类报刊发表相关文章20多万字。曾参与《辽宁文化通史》的纂写工作,在《朝阳日报》社工作期间,采写《努鲁儿虎行》系列文章近40篇。

[编辑 雅贤  编审 春语]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