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鲁儿虎行》系列之二十八:天生一个“先人”洞(谭国武)

摘要:《易·系辞》曰“上古穴居而野处”。大自然造化之功奇伟壮丽,雕凿出无数晶莹璀璨、奇异深幽的洞穴,为襁褓时代的人类提供了最原始的家。

编者按

  从2005年底到2007年初,作者谭国武在朝阳日报社工作期间,怀着对家乡文化的挚爱,汉书挂角,背起行囊,开启了行走和抚摸辽西山川的脚步,并撰写了《努鲁儿虎行》系列文章。

  依地理形势而言,努鲁儿虎山就像燕山山脉和大兴安岭山脉之间的一个大大的绳结,把各种朝向的诸多山脉扭结在一起,同时,依傍这个巨大的“中华结”,诞生了三条大河,即向东的大凌河,向北的辽河(老哈河)和向南的滦河(青龙河)。由此,把中原与北方、东北、东北亚地区诸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紧紧地联系起来。

  《努鲁儿虎行》从2006年1月在《朝阳日报》发表第一篇《努鲁儿虎——我们的父亲山》,到2007年3月发表第三十七篇《黄花滩建州古城》,其间,凌源市、喀左县、朝阳县地界基本走完,建平县、朝阳市区也完成大部分采访任务,后因作者工作调动而搁笔。

  现在本网发表《努鲁儿虎行》系列文章,以便让更多网友了解朝阳,认识朝阳,从而提升朝阳知名度和美誉度,树立朝阳良好形象。

《努鲁儿虎行》系列之二十八

天生一个“先人”洞

文图/谭国武(辽宁朝阳)

  《易·系辞》曰“上古穴居而野处”。大自然造化之功奇伟壮丽,雕凿出无数晶莹璀璨、奇异深幽的洞穴,为襁褓时代的人类提供了最原始的家。在生产力水平低的状况下,天然洞穴显然首先成为最宜居的“家”。这些山洞大多是天然的,人类稍加整理就居住下来。从早期人类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穴居遗址开始,原始人居住的天然岩洞在辽宁、贵州、广东、湖北、江西、江苏、浙江等地都有发现,可见天然洞穴是当时主要的居住形态,它满足了原始人对生存的最低要求。

  原始人是不是见洞就住呢?不是的。一般认为,他们选择的基本条件是:岩洞朝南或朝东,位于阳坡;进出方便;附近有充足的水源;周围有丰富的采摘渔猎食物资源;便于防范野兽、洪水的侵袭;洞内有较大空间;洞土不能太潮湿及洞穴不会出现轻易坍塌等危险。

  出喀左县城大城子镇,缘大凌河东北行20公里,到达水泉乡。这一带是大凌河西支、牛河两河汇入大凌河之处。从10万年前的“鸽子洞人”到5000年左右的“东山嘴人”,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生产生活的理想之地。从水泉乡政府所在地到鸽子洞有3公里左右,其间要经过三道杖子、二道杖子两个自然村,本来还有头道杖子村,早先大凌河发大水给冲掉了,现在河上筑了坝,修了一座小水电站,这就是鸽子洞水库。鸽子洞古人类居住遗址,就位于水库西侧的西汤山上。

  1973年和1975年,中国科学院古人类及古脊椎动物研究所和省、市、县博物馆组成的联合发掘队,对鸽子洞进行过先后两次发掘,发现了人类的遗迹,出土了3件人骨化石,1979年,辽宁省考古工作者又在这里发现了一颗完整的小孩牙齿化石及古人类的髌骨化石。至此,沉睡在地下10多万年的“鸽子洞人”终于重见天日,从而揭开了大凌河畔人类历史的序幕。

  鸽子洞是一个天然溶洞,因有许多野鸽子栖息于洞内而得名。

  鸽子洞立于悬崖陡壁之上,现洞口距水库水面35米,面向东南,洞口敞阔,岩棚数丈,洞里中午前后光线充足,洞底大洞套小洞,“堂间”连“走廊”。洞顶部还有“天窗”,这种结构可防风遮雨,外散炊烟。主洞面积为18平方米。是一处原始人类居住的绝佳场所。

  经过考古工作者的发掘,发现有厚达50厘米的灰烬层。此外出土了旧石器300余件,其中打制石器72件,古代动物化石30余种。

  出土的旧石器主要是用石英岩制作的,有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等。这些石器打制比较细,刃缘相当规整,类型趋向稳定。研究者从石器的类型和加工技术上分析,鸽子洞旧石器要比北京猿人石器进步一些,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存物,距今约有10多万年的历史。是北京猿人和金牛山人的延续和发展。

  从出土的动物化石看,既有食肉动物又有食草动物,主要有达呼尔鼠兔、硕旱獭、简田鼠、直隶狼、虎、豹、野马、岩羊、鹿等。这些发现,揭示了辽西地区的地貌变化。虎豹的存在说明当时当地有较大的森林;野马、羊、鹿的存在说明这里有过肥沃的草原;而岩羊化石的发现说明当时气候要比现在冷一些。现今鸽子洞附近,草木稀疏,气候干燥炎热,显示出与古代迥然不同的特点。鸽子洞高居悬崖之上,同附近阶地对比看,10多万年来地势上升了30米左右,当时洞口离大凌河河面仅5米左右。便于先人们取水。

  从发掘的哺乳动物的化石中,还可以找到古人用火的痕迹,如被火烧过的部分羚羊的牙齿化石。当时,羚羊是人的主要捕猎对象,因此,有人把这里居住的人类称为“猎羊人”,从用火的迹象来看,“猎羊人”已脱离了茹毛饮血的阶段,进入“钻燧取火,以化腥臊”的时期。

  鸽子洞遗址的发掘为研究我国原始社会的人类活动和辽西地区的古地理、古气候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引起了国内外专家的瞩目,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科学研究第四号,这一重大成果早已编入了中国历史教科书。

  (此文发表于2007年1月20日《朝阳日报》)

小链接
  谭国武,辽宁省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退休教师,朝阳市国学研究院执行院长,北京师范大学访问学者。爱好古文字和古文化研究,在《朝阳日报》、《辽宁日报》、《满族研究》、《理论界》、香港《大公报》等各类报刊发表相关文章20多万字。曾参与《辽宁文化通史》的纂写工作,在《朝阳日报》社工作期间,采写《努鲁儿虎行》系列文章近40篇。

[编辑 雅贤  编审 春语]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