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螺山下的古村落(杜宽)

摘要:我又一次来到辽宁省葫芦岛市连山区塔山乡盘道沟村,去看中国传统村落——小北山屯。

编者按:

  盛世华章映初心,奋进征程续辉煌。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朝阳市新媒体协会、今日朝阳网、好名声网联合面向协会会员、文化信使开展主题征集活动。此次活动得到了协会会员与文化信使的积极响应,他们以饱满的热情、独特的视角、新颖的创意,创作出一篇篇动人的文章、一个个精彩的视频以及一幅幅精美的图片。这些作品展现了新中国75年来取得的令人瞩目的伟大成就,彰显了新时代的蓬勃生机与活力。现将这些优秀作品展示出来,与广大网友共同感受新中国的辉煌历程,展望更加美好的未来。

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征集作品展示

虹螺山下的古村落

文/杜宽(辽宁葫芦岛)

  我又一次来到辽宁省葫芦岛市连山区塔山乡盘道沟村,去看中国传统村落——小北山屯。

  太阳把小虹螺山照得格外灿烂,山上坡下绿茵葱葱,满山的果子芳香四溢,昔日的古村落经过修缮,完整坐落在密林香果中。它像一座历史雕像与小虹螺山明长城浑然一体,述说着那古老又沧桑的故事。

  相传500年前,皇上听奏辽蒙小虹螺山段长城修建已成功,便与百官饮酒庆贺,高兴之余皇太子要与百官对弈下棋,几招对弈皇太子都未胜,专横跋扈的皇太子点名再对弈,一名将军站出比弈,结果三棋两胜把皇太子赢了,引来篡位谋逆之罪。连夜,将军按着老爹爹夜托方星指点,化装成百姓,带着妻儿老小乘一只小船逃出京城,来到辽西小虹螺山北山下,改姓杜氏安居立户。

  从此,这个屯只有一个姓,都姓杜。也就说整个屯都是亲戚,“神秘”的北山屯隐居着“朝廷”臣子,繁衍着后代。

  杜氏姓好,与小虹螺山装台神女同命相遇,有悠长的回味,满山的林果园是生存的源泉,全屯全是老房石屋,门前青板石铺道,支撑延续40多户杜氏人家。

  看古村落,从盘道沟村路上山三岔口开始,进入一条很窄的青石板小道,这里散发出古老而鲜活的气息。那错落不约的花岗石围墙紧紧贴在每家旧院落,踩着河卵石拼成的小道台阶走进老房,石屋外墙壁上生有碧油油的青苔,青石台阶长满绿萆,一扇扇沉重又晃动的木板大门,有的闭着,有的半掩,院内散养牛、羊、鸡还有老式木驾毛驴车,一个散发浓浓乡土气息的人家立在古村中。

  推开裂缝木门看见粗壮而乌黑房梁,十二楞小窗口用白透纸引进太阳光,正晌阳光,把石屋里老式家具照得格外有韵。

  大水缸、老炕沿、旧门板、老扁担、木饭勺老而旧,开裂痕迹斑斑,已被时光磨出无限的沧桑,又充满对生活的长长留念和寄语。炕上的老人脸上布满皱纹,微微抬头淡淡地说,“大山好啊!”从话语中看出老人不舍大山,不忘大山那种情怀深深扎在心中。大山与石房紧紧贴在一起、仿佛像一种魂魄,让他们柔软又坚强,生生永恒在这大山里。

  从老房这一头,一直延伸到另一头,连接到青石板小巷里,近看是方正的老屋,远望是厚重的石堡,里面都是一样颜色,他们说屋不修饰,冬暖夏凉就行了。石块五色,风吹雨淋,一层层褪色,但那种坚强劲儿只增不减,留下了生活的印记。正是这种韧性和悍劲形成了古村人文化脉络,源远流长。

  古村里的老人是“元老”功臣,他们见证了历史,静静在回顾往事,为后人写下后卷。

  大石磨盘、石碾子是古村的“国宝”。老人们说,爷爷那辈就有它,足足二百多年了,昔年这一带产坚果和谷物,去壳、磨米全靠这座大石磨盘,是吃饭的工具。如今大石磨盘空荡荡的,只有阳光如期而至。老人们不时倚在大磨盘上,边聊天边看着那棵老核桃树,眼里在迎接来屯的每位游客,讲述古村落。那旧时光随着时间都消失了,留下的是乡愁。

  屯头有两棵腰粗大槐树,据说已有百年历史,没修剪过。每逢家中生子女,取名排列必在老树下祈祷,预福嵩岳降神,象征着生命的延续和希望。屯正中一座高大宅影墙,老人说,这是接风水壁,与日照虹螺相辉。

  这些融通了那个时代的光和热,记下了生存的轨迹和命运跌宕。

  古村落很静谧,适应老人们生活。他们撑着炕头行李卷,老式灶台,听着老戏段,在交谈中,老人们知道四季开什么花,年景丰收达几成,思念远方的儿女安康顺利,似乎春天镶嵌在他们心中。神奇的是,这里七八十岁老人较多,而且都是一个人独居生活,他们守候着古村,守候着家园,守候着历史。

  古村落像一本书,它又是在生活中动态和立体体现,它让人们感悟到生活是多彩多姿的,生活会给人们带来不同快乐与幸福。

小链接
  杜宽,笔名,宏亮,现为葫芦岛市作家协会会员。曾在葫芦岛市粮食学校任职,已出版中篇诗歌选《我走我路》,短篇散文《收获》《往事》。此外,在《悦读》《辽宁作家》等杂志报刊发表小说、随笔、杂文作品。

[编辑 雅贤  编审 春语]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