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胜Ⅲ》013(金一南)

摘要:西征作战,白骨永筑青山

“互联网+文化传承”公益项目

“一南力作”专栏

  长期身处和平年代,极易使人在乐享生活、争名逐利、心浮气躁、得过且过的状态中慵懒倦怠,放松警惕,消弭斗志,忘却初心,淡漠使命,弱化担当。作为负责任的网络媒体,极有必要重复呐喊“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金一南,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少将军衔,博士生导师。是一位勤勉自强、才华横溢、著作等身、影响深远的军中俊杰、爱国学者。其作品以说理透彻、恢宏大气、振聋发聩而著称,独具提神醒脑、救赎灵魂、正心正念之功效。

  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警示当代、鼓舞民志,更为启迪后世、昭告未来,经请示将军同意,本网编委会决定于2020年3月12日开启“一南力作”专栏。愿借将军力作,爆燃民族精神之火,积极践行“导引群心、朝向太阳”理念。

  敬请各位网友多多转发,助力公益善举,共襄复兴伟业。

心胜

文/金一南

第三章 西征作战,白骨永筑青山

  西路军的西征,是来自不同方向的红军队伍,在内外矛盾中向着统一纪律、统一意志、统一指挥转变的,艰难痛苦地蜕变。

为什么没有东返?

  如果援助越来越远,一味等待下去,会面临重大损失,可以选择回来。但西路军为什么没有东返?

  从全过程来看,西路军有三次东返的时机,但都没有实现。

  第一次东返机会:1936年11月11日,中央正式命名“西路军”。一个小时之后,中央再电徐(向前)、陈(昌浩):

  (1)你们依据敌我情况有单独西进接近新疆取得接济的把握否?(2)如果返河东有何困难情形?(3)你们能否解决衣服问题?

  刚刚任命西路军一个小时之后,中央再电:

  如果没把握接近新疆,如果解决不了衣服问题,可以回来。

  但第一次返回的机会,西路军指挥部放弃了,仍然决心打通新疆。

  11月12日,徐、陈回电中央:

  依据现在敌力我力估计,我们可以完成任务。

  第一次放弃东返,有轻视马匪的因素。四方面军战斗力很强,一路打来最初不以马匪为然,认为河西是敌人兵力薄弱的地方。真正的威胁是河东的中央军,蒋介石的嫡系力量,毛炳文部、胡宗南部、关麟征部、王均部。

  根据官方统计,马匪的兵力和渡河的西路军兵力相差无几。只不过马家军的装备差,大量是民团,也就是几乎未受正规训练的杂牌军。

  11月16日,中央军毛炳文部西渡黄河,追击西路军,对西路军构成重大威胁。当时,河东的红军部队为减轻西路军的压力,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提前发起山城堡战役作为策应,迫使毛炳文部奉胡宗南之命掉头东返,于11月26日回到河东。

  毛炳文部返回河东后,西路军总体松了口气,认为主要威胁解除了。当时中央是希望西路军东返的,以增强河东对付国民党中央军的红军力量。但鉴于河东国民党重兵云集,河西仅有马家军,西路军领导仍然选择西进,认为有把握在河西走廊创办根据地。这些都有当时的电报为证。

  然而11 月18日,古浪战斗失利,九军损失了2000多人。这给了西路军一个非常明确的警示,就是马家军并不简单,作战能力还比较强。但这时,第一次东返的机会已经失去了。

  第二次东返机会:高台作战以前,西路军已经比较困难了,中央已下令东返。“西安事变”发生后,张学良、杨虎城提议西路军以一部出靖远,配合河东红军夹击敌胡宗南部。但由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中央取消了东返的命令。

  西路军军政委员会主席陈昌浩后来回忆:“西安事变后,我们应该坚持东进,而我个人在这时不能坚持己见,说服其他同志实行东进,是战略上之严重错误。因为如果东进,最少可以保存西路军的基本力量,而政治亦有得策之处。继续西进实为失策。”

  从陈昌浩的回忆看,中央取消了东进的命令,西路军的大多数领导也不愿意东进,就是陈昌浩个人觉得应该选择东进,但是他没有坚持己见,说服其他同志,他讲这是战略上之严重错误。于是西路军在“西安事变”后,失去了第二次东返机会。

  第二次东进返回,是西路军最好的一次机会。当时西路军在河西走廊,天寒地冻、民情不通。马家军又是骑兵,行动飘忽快速,使西路军处境越来越困难。如果西路军当时东返,甘肃省主席于学忠是东北军的将领,兰州的东北军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也会予以配合。河东胡宗南、毛炳文、关麟征、王均各路敌军因“西安事变”,蒋介石返回南京之后,是战是和一时难定情势,因此处于彷徨之中。这是当时西路军有可能各个破敌、安全返回的重大机会。但这次机会也没有抓住,又失去了。

  第三次东返机会:高台作战失利后的方向选择,也是最后一次东返的机会。

  1937年1月20日高台陷落,对西路军震动很大。21日凌晨1时,西路军领导人决定东返,中共中央接到西路军要求东返的电报后,立即要周恩来协商东北军协助西路军东返,并授予西路军领导“行动方向自决”之权。

  行动自决权是中央给战区领导的最高授权,行动方向可以自己确定。24日西路军在威狄堡受阻,又回到了倪家营子,失去东返最后一次机会。

  这样来看,一次一次机会的失去使西路军变得越来越困难,最后困守倪家营子。当然最后中央也有电报:

  你们坚守 50 天就有办法。

  后来又说:

  你们坚持30天就有办法。

  西路军在倪家营子坚守到最后。

  国民党方面关于“河西走廊之役”(即我们所说的“西路军征战”)的记载:

  始于1936年10月12日,共军利用截获我商民的羊毛皮筏,在靖远县中泉子强渡黄河,至次年4月底安西截击止,在整整半年时间当中,最惨烈的战争有四次,第一是克复古浪,第二是鏖战高台,第三是倪家营子拉锯战,第四是扫荡梨园堡。

  这是国民党方面的记载,倪家营子是最后一战。在倪家营子三进三出,当时有战略方案选择问题,有作战能力评估问题,也有领导层的犹豫问题。徐帅后来回忆:“不能利用当机决断权。中央已经授予了可以临机决断,结果来回地犹豫。”

  最后时刻,1937年3月13日,中央军委主席团复电徐向前、陈昌浩:

  你们现在已处于特殊情况之下,已不是一般方法地解决问题,必须立即采取特种方法达到保存一部分力量之目的。因此,我们向你们提出下列事项和方法,请你们考虑决定一种:一个是率现存之三团人员向蒙古国冲去;第二是率现存三团人员打游击战争。以上方法不论采取哪一种,均须将伤病员安置民间,均须采取自主自动姿态,均须轻装,均须取变化不测战术,如何,望立复。

  3 月14日,西路军军政委员会石窝会议回复中央及军委:

  (一)今天血战部队无弹,饥渴,损失甚大,已战到最后,现存两团余兵力,伤亡及牺牲团级干部甚多,只有设法保存基干;(二)军政委员会决定徐、陈脱离部队,由卓然、先念、李特、树声、世才、黄超、国炳组成工作委员会,先念统一军事指挥,卓然负政治领导,受工委直接指挥。

  徐帅到了晚年讲起来,后悔的就是这一点,认为即使在那样的情况下,也不应该脱离部队。

  在最困难的时刻,李先念担任军事指挥,李卓然出任政治领导。当时石窝会议决定:尚存人员编为三个支队,李先念支队、王树声支队、张荣支队,分散游击。西路军工委随李支队行动。河西走廊两边,一边是祁连山,一边是荒漠戈壁,在这样的区域里打游击非常困难,不毛之地,生存都成问题。

  石窝会议后不久,张荣支队、王树声支队先后被敌打散。唯李先念支队经过极其艰苦的转战和漫漫长途跋涉,最后抵达甘肃、新疆交界的星星峡,成为西路军中唯一一支成建制保留下来的队伍。全部力量最后仅余四百多人,西路军受到重大损失。

(未完待续)

  金一南,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少将军衔,博士生导师。中共十七大代表,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模范教师,全军英模代表大会代表。全军首届“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获奖者,连续三届国防大学“杰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国家安全战略,国际冲突与危机处理。曾赴美国国防大学和英国皇家军事科学院学习,并代表国防大学赴美军院校讲学。兼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北京大学等多所院校兼职教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一南军事论坛》主持人,《中国军事科学》特邀编委。2008年被评为“改革开放30年军营新闻人物”,2009年被评为“新中国成立后为国防和军队建设作出重大贡献、具有重大影响的先进模范人物”。

一南力作

[实习编辑 关茗月 编辑 瑞雪  审核 立军  编审 春语]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