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胜Ⅲ》027(金一南)

摘要:支撑创新思维的环境要素

“互联网+文化传承”公益项目

“一南力作”专栏

  长期身处和平年代,极易使人在乐享生活、争名逐利、心浮气躁、得过且过的状态中慵懒倦怠,放松警惕,消弭斗志,忘却初心,淡漠使命,弱化担当。作为负责任的网络媒体,极有必要重复呐喊“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金一南,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少将军衔,博士生导师。是一位勤勉自强、才华横溢、著作等身、影响深远的军中俊杰、爱国学者。其作品以说理透彻、恢宏大气、振聋发聩而著称,独具提神醒脑、救赎灵魂、正心正念之功效。

  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警示当代、鼓舞民志,更为启迪后世、昭告未来,经请示将军同意,本网编委会决定于2020年3月12日开启“一南力作”专栏。愿借将军力作,爆燃民族精神之火,积极践行“导引群心、朝向太阳”理念。

  敬请各位网友多多转发,助力公益善举,共襄复兴伟业。

心胜

文/金一南

第五章 强劲发展,倚重创新推进

  创造,基于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毛泽东关于军事和政治的定义,并不符合教科书和理论推演,恰恰又是军事和政治的核心。

  创新往往源于挫折,源于“置之死地而后生”。

支撑创新思维的环境要素

  创新思维不仅仅是一个主体问题,还有人所处的环境问题,它同样重要。比如,欧洲中世纪,在教会控制的沉闷气氛下,黑暗的宗教统治时期,没有创新的需求牵引,所以世界长期沉寂。再如,中国的封建社会时间很长。当世界的另一边发生革命变化的时候,我们也没有这样的牵引,于是大量人才被埋没了。整个社会形不成环境的需求牵引,同样造成了很大的浪费。

  能不能有效保护创新思维。比如,欧洲的宗教裁判所,把布鲁诺活活烧死。因为布鲁诺说“世界不是以地球为中心,而是以太阳为中心”。他这个发现是对真理的发现,在欧洲就是一个创新。但是宗教裁判所判他死刑,把他烧死。

  哥白尼因此吓得终生不敢提出他的“日心说”,直到死了才发表。为保证安全,他说:“我的东西死了之后再发表。”那样的环境就是对创新思维没有有效的保护。只有少数非常英勇的人才能做到创新,大多数人都做不到。

  中华民族也有很多习惯对创新是不利的。比如说,“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就是不要出头,不要冒尖,随大流最保险,不要标新立异。这些都不是创新文化,是守旧文化。这些东西对我们创新都是不利的。

  再有,人际关系。一人有了成果,是大家跟他走上去呢,还是想办法把他拉下来?有没有宽松自由的工作环境、工作氛围?能否营造出团结和谐的组织机制?能不能容忍创新型科技人才的个性特点?

  抑制创新思维的枷锁

  我们从反面来看抑制创新思维的客观要素。

  首先是历史环境的限制。欧洲中世纪和中国漫长的封建制度,都造成了对创新的限制。

  其次是社会环境的限制。创新是人类的本能,求稳也是人类的本能。社会群体对现实的认定、对习惯的遵循、对变化的抵制,同样在遏制思维创新。任何社会都一样。群体追求稳定,不喜欢太大的变化。所以,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讲:“社会从未打算欣然接受任何发明。”社会作为一个群体组织,对新思想的抵制程度,与这种思想的新颖程度、该思想对现状的影响程度以及对传统与习惯的背离程度成正比。

  抵制可能来源于惰性,也可能来源于惯性。前者表现为思维的僵化,后者表现为思维的循规蹈矩。两者都是对事物失去了敏感性,反应迟钝,熟视无睹,发现不了问题,更谈不到设法解决这些问题。惰性与惯性十分容易相互转化,共同压制创新。打破惰性和惯性,本身就是一种破坏。从这个意义上说,创造性思维首先表现出来的往往不是建设性,而是破坏性。

  任何创新都是艰难的,都是经过艰难险阻,最后从荆棘里走过来的。就是要越过这种社会环境,要战胜这种社会环境对你的限制。

  除了上述两项客观要素,抑制创新思维的主观要素(即精神枷锁,西方称为“Mental Lock”),包含以下几点。

  一是习惯。

  每天你有固定的时间睡觉、起床、穿衣、吃饭、上班、下班。这个规律就是习惯,而习惯很可能演变为惰性。

  习惯导致不饥而食、不困而眠、不思而行、不禁而止。前三项容易理解。所谓“不禁而止”,是由长期习惯形成的。比如,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提倡解放思想。邓小平同志首先批掉“两个凡是”,作为改革的开始。

  但是后来,若干“两个凡是”又出来了,凡是领导人讲过的,我们都不要动。当你的标准成了“领导的讲话,句句都是真理”的时候,这种习惯就是不禁而止。没有人禁你,但我们把自己禁住了,这就是精神的枷锁,就是创新的大敌。

  我很喜欢一位藏族诗人的一句话:“成熟的年龄,多余的是成熟。”这句诗很富有哲理。什么是成熟?会察言观色,会见风转舵,知道自己的利害在哪里。这种成熟是创造性的极大损失。

  石头成熟,变成了鹅卵石。但它很圆滑,没有支撑面,没有发力点,撑不住,所以一堆鹅卵石,堆起来又塌下来了。在铁路上做路基的石头,必须是见棱见角的,有支撑点、支撑面,互相能够依托,撑得住。当我们成熟以后,每个人都成了鹅卵石,一堆人就像堆起来的鹅卵石,谁也撑不住。

  创新就需要不知利害,硬往前冲,破除我们自以为是的东西。

  二是逻辑。

  思维的惯性往往来自逻辑。逻辑是推理的规则,却不是思想成见解的根源。虽然不依据逻辑推理必然矛盾丛生,但仅靠逻辑推理的思考方法,却很容易抹杀预感和否定直觉。而预感和直觉恰恰是创新思维的源泉。

  当一切都循规蹈矩、遵循逻辑的时候,创新的亮点就没有了。逻辑规则奉行无矛盾守则,只能剖析本质一致而无矛盾的事物,但人类生活中的多数事件均含糊不清,不一致性与矛盾性是社会的根本特征。过度强调逻辑规则,容易阻碍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感觉与探索。

  法国数学家彭加勒说:“逻辑主要用于论证,直觉则主要用于发明。”法国数学家笛卡儿说:“除了通过自明性的直觉和必然性的演绎之外,人类没有其他途径来得到确实性的知识。”

  爱因斯坦说:“我相信直觉、灵感和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今天,随着科学和心理学的发展,有大量的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显性知识是规范的、系统的,隐性知识则不规范;显性知识有科学实证的基础,隐性知识则没有;显性知识明确稳定,隐性知识难以捉摸;显性知识可以通过编码、格式化、结构化来实现传播,隐性知识则很难实现这种传播。

  我们现在传播的、学习的、考试的都是显性知识。那么隐性知识呢?隐性知识甚至不太被所有知识拥有者了解,它不易保存,不易传递,不易掌控,但它又是人类能力开发的非常重要的创造力源泉。

  如果将显性知识看作冰山一角,那么隐性知识则是隐藏在冰山底下的十分之九。隐性知识是智力的基本,是给大树提供营养的树根,显性知识只不过是树上的果实。当你以为全凭显性知识就能完成创新的时候,实际上有很大的局限性。

  许多专业领域都有众多知而不能言的隐性知识。这些不仅仅是对客观信息进行简单的加工处理,更重要的是发掘头脑中潜在的想法、直觉、灵感和智慧,自我开掘。隐性知识就有这种违反逻辑的特性,它不能编码,很难传授,甚至很难用科学进行实证。这些都是用逻辑很难解释的。

  三是权威。

  权威的存在,也容易形成精神枷锁。

  第一,封闭——既然有权威人士在思考,我们还想什么呢?不用想了。第二,权威的存在容易造成揣摩、迎合式思考,因为你会力图跟上权威的思考,而这些都将导致创造力的极度衰弱。

  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联邦调查局局长胡佛,由于有着非常资深的从业背景,其一举一动都会引起极大关注。有一次,秘书给他打印了一张报表,胡佛觉得报表的边缘留得太窄了,于是批示:“Watch the borders(注意边缘)。”本意是,提醒秘书将边距留宽一些。

  然而此后两周,美国联邦调查局开始在北部加强与加拿大的边界,在南部加强到墨西哥的边界。因为他们把胡佛的批示“Watch the borders”,理解成了“注意边界”。

  四是挫折。

  创造性思维十分依赖想象力,又极易受到挫折。一旦遇到挫折,思维的封闭首先表现为想象力的封闭。比如,你是一个单位的领导,某个小伙子有一个奇思妙想,你却嘲笑他、打击他。长此以往,他就什么奇思妙想也没有了,脑袋呆呆的、木木的。

  因为一个人运用想象力的次数与运用后受到的处罚成反比。受到的处罚越多,他运用想象力的次数就会越少。

(未完待续)

  金一南,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少将军衔,博士生导师。中共十七大代表,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模范教师,全军英模代表大会代表。全军首届“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获奖者,连续三届国防大学“杰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国家安全战略,国际冲突与危机处理。曾赴美国国防大学和英国皇家军事科学院学习,并代表国防大学赴美军院校讲学。兼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北京大学等多所院校兼职教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一南军事论坛》主持人,《中国军事科学》特邀编委。2008年被评为“改革开放30年军营新闻人物”,2009年被评为“新中国成立后为国防和军队建设作出重大贡献、具有重大影响的先进模范人物”。

一南力作

[编辑 瑞雪  审核 雅贤  编审 春语]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