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朝阳供电公司:退伍老兵“荣变”带电作业雄鹰
文/郭蕾 图/周毅(辽宁朝阳)
身着蓝色工装、肤色略黑、表情严肃,坐在8人间的办公室,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脑屏幕,认真编写输电线路检修计划……初见国网朝阳供电公司输电工区带电作业班班长刘志华,就被他的专注敬业精神所折服。刘志华带着笔者来到带电作业备品备件库房,20多件工器具中有8件是他自主研制的。笔者好奇,憨厚朴实的刘志华,竟能够研制出如此多新奇实用的工器具。经过深入交谈,才知他在背后倾注了无数的心血和努力。
1997年,刘志华参军成为某坦克部队的一名汽车修理兵。8年的军旅生涯培养了他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也让他练就了一身得心应手的专业本领。
在电校经过2年的培训学习后,2008年1月,刘志华考入国网朝阳供电公司,正式成为一名输电工人,从事输电及变电带电检修等工作,这一干就是16年。从穿越在铁塔银线间的一线作业人员到输电创新带头人,他用无数个日夜的钻研和拼搏一次次攻克技术难题,被同事们誉为“朝电雄鹰”。
输电带电作业是指在高压输电线路不停电的情况下,对设备进行检修、维护。面对电压等级高、作业环境复杂、设备尺寸和重量更大等艰巨的挑战,刘志华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这项专业技能学深学透,保障每一条输电线路安全稳定运行,并在工作日记上写下“平凡磨炼意志,坚持铸就成功”这句话,以此激励自己。
刚入行时,刘志华便跟着老师傅们学习技术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他边学习边思考,多次参加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输电带电作业竞赛,取得了优异成绩,这些经历不仅丰富了他的知识储备,还提升了他的实践操作能力。老师傅们热爱创新,也激发了刘志华的创新积极性。随着工作经验的不断积累,他脑子里接二连三地蹦出了很多新颖创新的点子。他便将这些想法随手记在本子上,并充分利用娴熟的钳工技术动手制作,大胆尝试。
刘志华的首次创新在2012年。随着春季的到来,放风筝的人越来越多,经常出现风筝挂在输电线路上的情况。他在处理挂线风筝时想到,要是遇到降雨、浓雾等天气,就容易发生相间短路、接地等事故。
如何有效地消除这个隐患?经过几天的辗转反侧和深入思考,他突然想到了一个方法,设计一种切刀,利用绝缘操作杆把切刀挂在带电导线侧,地面作业人员用绝缘绳索将切刀在带电导线上拉动,切断风筝线即可。回到家中,他立即使用铁器制作切刀,经过多次打磨成型后,将工具带到单位实训基地,利用实训基地的输电线路开展试验。就这样,他的第一个创新项目——导地线带电处理异物切刀研制成功了,并在国网朝阳供电公司得到广泛应用推广。
过硬的技术水平练就了他“眼睛就是尺”的特殊技能。据刘志华介绍,他只需要用眼睛瞄,就能估算出带电体与接地体的安全距离,进而判断带电作业方式。然而,他并不满足于现状,仍然乐于攻关各类技术难题,以创新解决难题、提高工作效率为着力点和工作方向。“遇到工作难题,我首先想到的是怎么用更好的方式来解决,并以此为目标,深入开展探索研究。”刘志华说。
带电作业备品备件库房里的复导线间距保持装置,就是他针对问题开展创新的成果。在经过多次作业后,刘志华发现,在复导线输电线路档距中间导线安装设备或出现缺陷时,传统的作业方式投入的人力多、作业效率较低。如何让复导线档距中间作业更加安全高效,成为刘志华团队重点研究的课题。
功夫不负有心人,历时两年,便于滑动调节的复导线间距保持装置研制成功。该装置结构简单、重量较轻、携带方便,可以随作业人员在输电架空线路上移动,能始终保持复导线间距不变,作业整个过程不需要地面人员配合,一人可以完成,操作简单省力,极大提高了作业的安全性和工作效率。2023年该项目还被授予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16年来,刘志华坚守在输电专业一线,将部队过硬的作风融入日常工作,践行了一位老兵对事业的庄严承诺。他组织完成400多项带电作业,消除输电线路隐患缺陷600多处,带领团队获得国家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16项、省部级QC成果10项。他所管理的输电带电作业班被评为国家电网公司先进班组。
在国网朝阳供电公司输电工区,像刘志华这样的复转军人还有58位。他们退伍不褪色,始终信念如初,胸怀为电网事业奉献一生的朴素情怀,犹如一只只展翅的雄鹰,守护着朝阳电网每一条输电线路的安全运行,在新的“战场”续写着新的荣光。
(本文内容由国网朝阳供电公司党委宣传部提供)
[编辑 孟阳 雅贤 编审 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