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魂归乡
文图/孙仲兴 蒋海东(辽宁朝阳)
1948年10月10日至15日,在辽沈战役塔山阻击战中,六天六夜的激战使阵地焦土翻滚。在这场血战中,东北野战军以血肉之躯,成功阻击了国民党东进兵团的11个师,为我军取得锦州战役胜利赢得了宝贵的战略先机。距离主战场25公里的辽宁省朝阳县六家子镇,一座关帝庙被临时改造成为野战205医院。10月16日战役结束时,104位重伤员永远沉睡在八家子村南山坡的简陋棺木中。他们有的是被炮弹削去半张脸的机枪手,有的是腹部中弹仍坚持运送物资的担架员,有的是高烧中呼唤着“冲过铁路桥”的爆破兵。他们没有遗书,唯有村民的记忆:“有个小战士临终前将省下的半块豆饼递给了卫生员。”
在祖国这片炽热的土地上,一位古稀之年的退役老战士,无论季节更替,始终如一地守护着那些默默无闻的烈士们。他平时及时清除墓地杂草,每逢佳节都会带着烟酒,深情地缅怀那些长眠于黑土地下的烈士。这位令人敬仰的老兵,正是四十六军的退役战士张沼元。
张沼元1974年响应国家号召,毅然投身军旅,担任炮兵通讯兵。在一次执行架设电话线任务时,不慎从七米高的树干上坠落,致使左腿股骨头遭受重创,遗憾地提前结束了军旅生涯,带着六级伤残的肢体,返回了久别的故乡。
2000年,张沼元目睹家乡那片埋葬着104位无名烈士的墓地杂草丛生,让他心中涌起无尽的悲伤。于是,他拖着伤残的腿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漫长的烈士墓地守护之路。
那时张沼元家里遭遇了晴天霹雳,妻子不幸患上癌症,撇下了年仅5岁的大儿子和4岁的小儿子,含泪离世。这不仅带走了他的挚爱,也让张沼元背负了沉重的债务,原本就不宽裕的生活更是陷入了困境。但是,这位在军旅生涯中锻炼出来的坚毅男子,没有被生活的重压所击倒。田间的劳作他不能放下,两个年幼的孩子需要他抚育,烈士的墓地也需要他坚守。
在军区领导的悉心关怀与民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张沼元日趋严重的腿伤得到了治疗。在解放军第二三四医院,张沼元成功接受了手术,医疗费用共计7.8万元,全部由政府部门承担。经过治疗,张沼元重获自如行走的能力。
二十余载,岁月悠悠,孩子们茁壮成长,各自建起了自己的家园。与此同时,那片埋葬着104位烈士的静谧之地,经过他持续地努力,在国家的支持下,成为一座备受崇敬的县级烈士陵园。如今,陵园墓葬规模已扩大至139座,其中包括抗日民族英雄、革命烈士刘桂五。
众人依然记得2015年那场暴雪,张沼元带领全家四口三代人齐心协力,连续三天奋战在清扫烈士陵园的第一线,使其重现庄严肃穆之姿。
随着朝阳县启动“英魂归乡”工程,散落在民间的原朝阳、北票卫戍司令宋国祥等4位烈士也得到了归葬。如今,已有1587位革命烈士迁到烈士陵园安葬。
小链接
孙仲兴,中共党员,北京广播学院(92)级硕士研究生,高级记者,曾任辽宁电视台驻朝阳记者站站长。荣获全国电视好新闻、辽宁省电视好新闻一、二、三等奖数十篇。主编第一部中国电视论文丛书,发表过数千篇电视新闻,多次荣获辽宁电视台优秀记者、辽宁省广电系统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编辑 孟阳 审核 雅贤 编审 春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