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响朝阳先祖历史赞歌的文化志士——王文祥(孙仲兴 蒋海东)

摘要:朝阳市史志办二级调研员、朝阳文化研究专家王文祥以红山文化、三燕文化为核心,用脚步丈量历史,用宣讲传递文明,用半生心血吹响了让古老文化焕发新生的号角。

唱响朝阳先祖历史赞歌的文化志士——王文祥

  文/图 孙仲兴 蒋海东(辽宁朝阳)

  在辽西大地上,朝阳这座城市犹如一颗镶嵌在历史长河中的明珠,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文明传承。在这片土地上,朝阳市史志办二级调研员、朝阳文化研究专家王文祥以红山文化、三燕文化为核心,用脚步丈量历史,用宣讲传递文明,用半生心血吹响了让古老文化焕发新生的号角。

  “红山文化、三燕文化是朝阳文化的根脉,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民族融合的象征。”王文祥常这样说。自《光明日报》1986年7月25日刊发“辽西发现五千年前祭坛女神庙积石冢群址”至今,他便一头扎进了这片土地的历史深处。从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到三燕宫城遗址的断壁残璋考古发掘现场,从红山先人到慕容鲜卑的族源研究,王文祥用扎实的学术功底,逐渐还原出古国牛河梁、三燕王朝的辉煌图景。在他的笔下和口中,红山文化、三燕文化不再只是史书中的冰冷记载,而是有血有肉、充满人间烟火的历史现场。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承,传承的关键是让历史走进人心。”王文祥深知,仅作学术研究无法让红山文化、三燕文化真正“活”起来。于是,他走出书斋成为一名文化宣讲的践行者。二十多年来,王文祥在朝阳电视台解读三燕文化34集,他的宣讲足迹遍布朝阳的学校、机关、社区,甚至把课堂延伸到首都以及台湾亚洲大学、东北大学等多所高校,用生动的讲述使红山文化、三燕文化从学术殿堂走向大众视野,掀起了研究红山文化的热潮。此外,王文祥的宣讲光盘《论红山文化对中华文明之影响》和三燕文化专业书籍《前燕史话》《后燕史话》分别在辽宁音像出版社和沈阳出版社出版。

  在北票市桃园初级中学,王文祥展示了三燕龙城遗址的考古成果,讲述了慕容廆如何从鲜卑部落首领成长为一代雄主的事迹;在朝阳市乡镇文化站,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三燕时期的民族政策,让村民们明白脚下的土地曾是多民族共生的舞台;在大学讲坛上,他与青年学子共同探讨三燕文化中的儒家思想传承,激发年轻人对地域文化的自豪感。王文祥的宣讲风格幽默风趣,常把枯燥的历史知识转化为鲜活的故事,听众们时而捧腹大笑,时而陷入沉思。

  “王老师的讲座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像拉家常一样,把历史讲活了。”一位听过他讲座的中学生这样说。正是这种接地气的宣讲方式,让红山文化、三燕文化在朝阳市乃至全世界逐渐升温,成为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值得一提的是,王文祥曾两次应邀去北京分享底蕴深厚、博大精深的朝阳文化。北京铁路经济规划研究院特请他为朝阳域内各个高铁站点的设计单位讲授朝阳文化内涵课,高铁辽宁朝阳站“花开鸟飞”的设计理念就是源于他的朝阳文化解读。

  此外,2013年8月16日,王文祥到朝阳市驻地部队预备役某团作朝阳历史文化进军营报告,开辟了朝阳市文化拥军的先河,为朝阳市当年荣获“双拥模范城”贡献了关键分,做出了突出贡献。2013年12月31日,辽宁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的“大海热线”栏目,播放了由王文祥解说的朝阳鸟化石国家地质公园的经典内容,在全省引起强烈反响。

  如今,这位年过花甲的老者依然奔波在文化传承的道路上,他希望培养更多年轻的三燕文化研究者、传播者,让这文明的火种永不熄灭。王文祥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文化战士,他以文化为笔,以宣讲为墨,以文旅融合为纸,书写着让古老文明焕发新生的时代答卷。

小链接

  孙仲兴,中共党员,北京广播学院(92)级硕士研究生,高级记者,曾任辽宁电视台驻朝阳记者站站长。荣获全国电视好新闻、辽宁省电视好新闻一、二、三等奖数十篇。主编第一部中国电视论文丛书,发表过数千篇电视新闻,多次荣获辽宁电视台优秀记者、辽宁省广电系统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编辑 孟阳  审核 雅贤  编审 春语]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