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鲁儿虎行》系列之三十五:黄花滩建州古城(谭国武)

摘要:黄花滩,一个多么美丽而迷人的名字。据说,这个名字来源于原来在古城北面的一片漫地,长满一种植物,每当秋天来临,遍野开满黄花,于是取名黄花滩。这片漫地自古以来还是古城人的墓地。

编者按

  从2005年底到2007年初,作者谭国武在朝阳日报社工作期间,怀着对家乡文化的挚爱,汉书挂角,背起行囊,开启了行走和抚摸辽西山川的脚步,并撰写了《努鲁儿虎行》系列文章。

  依地理形势而言,努鲁儿虎山就像燕山山脉和大兴安岭山脉之间的一个大大的绳结,把各种朝向的诸多山脉扭结在一起,同时,依傍这个巨大的“中华结”,诞生了三条大河,即向东的大凌河,向北的辽河(老哈河)和向南的滦河(青龙河)。由此,把中原与北方、东北、东北亚地区诸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紧紧地联系起来。

  《努鲁儿虎行》从2006年1月在《朝阳日报》发表第一篇《努鲁儿虎——我们的父亲山》,到2007年3月发表第三十七篇《黄花滩建州古城》,其间,凌源市、喀左县、朝阳县地界基本走完,建平县、朝阳市区也完成大部分采访任务,后因作者工作调动而搁笔。

  现在本网发表《努鲁儿虎行》系列文章,以便让更多网友了解朝阳,认识朝阳,从而提升朝阳知名度和美誉度,树立朝阳良好形象。

《努鲁儿虎行》系列之三十五

黄花滩建州古城

文图/谭国武(辽宁朝阳)

  黄花滩,一个多么美丽而迷人的名字。据说,这个名字来源于原来在古城北面的一片漫地,长满一种植物,每当秋天来临,遍野开满黄花,于是取名黄花滩。这片漫地自古以来还是古城人的墓地。

  “辽宁省朝阳县木头城子东北八里,渡大凌河,至奈玲塔”。奈玲塔即今八棱观塔。由此沿大凌河东行,在不到20公里的北岸,建有三座古塔,即今之八棱观塔、黄花滩塔和东平房塔。三塔立于三座山巅,一字排开,巍巍壮观。黄花滩塔南山坡下,就是著名的黄花滩(又称黄河滩)古城。

  黄花滩古城是为辽代建州,蒙古名喀喇城。最初设于木头城子,后因水患迁于此。1115年,金朝大将、开国功臣、太祖完颜阿骨打从弟完颜昌(本名挞懒)。率军于此击败辽将遥辇昭古牙部,俘获其妻子儿女及官绅。黄花滩古城当时的具体情况,我们今天已不得而知,但直到乾隆中叶,其城基规模,仍很壮观。据《朝阳县志》援引《读史方舆纪要》载:“(建)州在凌河南,屡遭水患,契丹主隆绪时又迁于河北,即唐之故崇州城治焉。初曰武宁郡,后曰保静军。金因之。元亦曰建州城。明初废。”《塔子沟纪略》记载:“(黄花滩古城)方圆七里有余。城内两土埠,似属古冢。……十余年前,附近蒙古居民,多在城内旧房基处,刨挖砖石,亦有掘得他物者。维时附近之家,岁有火灾,蒙民居住不安。地主台吉俄木河图,延请番僧善堪舆者,问以岁岁失火之故,番僧云:掘动古基,故遭回禄,从此禁止动土。于城内高阜之处,垒石七堆。每年五月初五、六月初六,台吉率众蒙古,宰牛祭祷,至今永无火患。”

  上世纪80年代时,黄花滩村民挖菜窖时,在地表下1.5米深处,发现了唐代和辽代的文化堆积层,出有板瓦和筒瓦等文物。黄花滩古城城址平面略呈长方形,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800米。城墙大部分已毁,西北角一段残长200米,墙基宽8米,顶宽2米,存高3米,夯筑,夯层清晰,村民介绍,过去在城东、南、北三面尚可见城门痕迹,现仅有南门可以辨认,居于南墙中部,设有瓮城,长宽各45米。城址内散布大量的辽代陶瓷器残片和砖瓦残块,村民们在城内劳动时,还发现过铜钱、斧、刀、剑等物件,日本侵占时期,还发现过青铜器,特别是村民佟有贵在城西角发现了一面刻有“建州”缄款的金代铜镜,后来交给了文管部门。这面铜镜为了解古城历史提供了明确证据。

  现在,黄花滩村仍有40%的蒙古族居民,据77岁的蒙古族老人包殿臣讲,现今这里的蒙古族大姓为佟、白、包、鲁、金等,包姓祖先从归化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来,到他这辈已11代了。据说,过去黄花滩附近有三座大庙,即南庙,为白姓蒙古族家庙;西庙,为佟姓蒙古族家庙;在古城北为大众庙,俗称柏树庙,蒙古名波楞根次木。求雨时,各寺喇嘛都到大众庙前“转经包子”,经即《大藏经》,计108卷,分108包,一人最多扛3包,从庙前一直转到满营子。

  城址中部有四层台式土筑台基一座,底长15米,宽12米,高3米。台基上散布有大量绿釉琉璃瓦片和砖块等建筑构件。当地人说这是一个点将台,现在当地蒙民祭敖包,就在这里。据说,解放后直到10多年前,新疆等地的蒙古族人仍不远万里来到此地祭祀。

  采访中,村党支部书记孟宪富向我讲述了一段十三太保李存孝的故事。说从前黄花滩城是王彦章的城池,王彦章擅使一条大铁枪,号称“铁枪将”,一日,李存孝攻城,城破。王李对战数回合,结果,王彦章铁枪被打弯,王请求休战收拾铁枪,李说,何必费事,将铁枪交给我。说着,要过王的铁枪,用手一捋,铁枪变直,且长出三尺。王一看顿时傻眼,不得不认输。但是,王对李说,王某服输,任凭处置,但我自小不习水性,将军千万不要把我扔到河里。李存孝不知是计,偏偏把他拎起来扔进了水里。其实,王水性极好,王彦章于是遁水逃跑了。

  据记载,李、王都是五代时的真实人物,而且,关于二人的传说在大凌河两岸流传很广。李存孝为后晋李克用养子之一,号十三太保,此人身材瘦小、力大无穷,擅使一柄毕燕挝,天下无人能在他手上走过三回合,是一李元霸式人物。王彦章号铁枪将,为后梁大将,威震五代各国。李存孝死后,王彦章率弟与晋王李克用大战,杀其上将四十三员。但是,考稽史册,并未发现李王在辽西一带活动的记录,因此,这段故事有着极大的“移民”倾向。也许,是最初辽太祖设建州安置的汉民,把这一传说带到了大凌河边。并沿袭至今。

  注:黄花滩古城西北角的古城墙基址

  (此文发表于2007年3月29日《朝阳日报》)

小链接
  谭国武,辽宁省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退休教师,朝阳市国学研究院执行院长,北京师范大学访问学者。爱好古文字和古文化研究,在《朝阳日报》、《辽宁日报》、《满族研究》、《理论界》、香港《大公报》等各类报刊发表相关文章20多万字。曾参与《辽宁文化通史》的纂写工作,在《朝阳日报》社工作期间,采写《努鲁儿虎行》系列文章近40篇。

[编辑 雅贤  编审 春语]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