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朝阳网】今花藏古韵 情满德立吉

摘要:辽宁省朝阳县贾家店农场今年新试种的百亩油菜花、百亩格桑花和百日草、百亩凤仙花、虞美人,吸引了成千上万游客好奇与关注的目光,也因此让人们记住了一个很奇特的村庄名字——德立吉。因为这些花就种在北德立吉村南部。随着大批游人纷至沓来,让这个悠久历史和现代文明交融的小山村,一时之间沸腾起来。

【今日朝阳网】

今花藏古韵 情满德立吉

文/郑文革 图/田润丰 编辑/天河水

  辽宁省朝阳县贾家店农场今年新试种的百亩油菜花、百亩格桑花和百日草、百亩凤仙花、虞美人,吸引了成千上万游客好奇与关注的目光,也因此让人们记住了一个很奇特的村庄名字——德立吉。因为这些花就种在北德立吉村南部。随着大批游人纷至沓来,让这个悠久历史和现代文明交融的小山村,一时之间沸腾起来。

德立吉蒙族人拜年

  听起来有些古怪的村名,再加上与油菜花田一路之隔的禅定法轮寺,敖包节……让我敏感地意识到,德立吉,一定是个有故事的村子。带着这样的想法,赏花之余,偕几位文友走进了北德立吉村。

  进村之前,与周末还在油菜花田里忙碌的贾家店农场党委书记聂仁升通了电话。聂书记为不能陪我们前往采风感到歉意的同时,告诉我们去北德立吉村,就到村中心的两棵古柳树下,热情好客的村民会满足你们所有的好奇心。依聂书记所说,我们驱车穿过两侧矮长城般干净整洁的花墙路,掠过一户户农家院外展现新农村建设成果的墙壁画,来到两棵并排生长、两人合抱粗细、枝叶繁茂翠绿的柳树下。两树中间,放着一个石桌四个石凳,石桌上刻有象棋盘,几位老人坐在树下乘凉,见有来客,便从石凳上起身,让与我们。待说明来意,他们热情主动地向我们讲述起北德立吉村的历史和民俗风情。

  北德立吉,人们都叫它德立吉,前面冠以“北”,是重新划分村民组时加上去的,与之相呼应的还有杨树湾乡的东德立吉和西德立吉。在贾家店这个朝阳县唯一的国有农场,行政村称之为分场,德立吉属于贾家店农场四分场的一个村民组,全村63户人家,仅有2户汉民,其余61户都是蒙族,所以说德立吉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蒙族村落。村里的老人还沿袭着蒙族人的饮食习俗,如蒙古馅饼、手把肉、粘豆包蘸荤油或红糖、酸菜丝炒瘦肉用五花猪肉切薄片包上食用、过年杀猪菜不用大碗而是每人一小碗互不相掺等等。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村民互相间都用蒙语说话,村里60多岁以上的老人都会说蒙语,给我们讲述德立吉历史的老人高永明、高永义和他的老伴,都会说一口流利的蒙语,让我们感受到德立吉村人具有的深厚母语情结。

  德立吉,是蒙语“德勒因那”的谐音,意为“枕头”。高永明老人指给我们看村北的山,呈现非常明显的“枕头”型,德立吉村因此而得名。成吉思汗建立元朝后,为巩固政权统治天下,曾在此地驻兵,随后便有了德立吉村。村里有鲁、杭、高、鲍四大姓氏,村中这对老柳树已有100多年,就是鲁姓祖先栽种的。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两株老柳树沐风栉雨,相依相伴,庇佑子孙,守护着小村,让有着悠久历史的蒙族村庄风调雨顺地走进了现代。

  但凡历史悠久的民族村落,总会有古塔或庙宇的存在,德立吉村亦如此。村西南山上的禅定法轮寺,初建于唐朝,大建于清顺治十二年,寺院面积7000平方米,寺庙48间,竣工于乾隆初年,至今有300多年的历史。它围绕蜿蜒曲折的流水,居巍峨山巅,鸟瞰大凌河、老虎山河滚滚东流,不舍昼夜,又因其造型雄伟,别具一格,有着浓重的民族色彩,曾经是朝阳市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之一。禅定法轮寺,寺名源于乾隆皇帝来此巡视,经寺歇脚,临走时亲书“禅定法轮寺”金匾赐之,该寺由此声名远播,香火旺盛。

  寺内有一株200多年的文冠果树,有不同于其他关帝庙关帝神像坐南朝北的奇异。禅定法轮寺和关帝像坐南朝北的传说都有几个不同的版本,更增加了法轮寺的玄妙。然而法轮寺却在1998年5月8日12时,突发火灾,三间正殿化为灰烬。一株与法轮寺同龄的古松在那次火灾中不幸被烧死,成为一大憾事。

  如今,贾家店农场从尊重历史和尊重少数民族信仰的角度出发,采取民间人士集资、政府协调并解决有关困难的策略,开发、打造佛教文化旅游产业,重建法轮寺,让这座古庙宇重振雄风。新建的法轮寺,琉璃生辉,飞檐翘脊,文冠果风采依旧,新芙蓉开枝散叶,绿叶红花情意浓浓。围着法轮寺四周,一排排金色的转经筒,庄严而整齐,不由人用手轻轻转动,在转动爱、和平、希望的同时,又让人想起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诗句:“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转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那一年,我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那一世,我转山转水转佛塔啊,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与德立吉村的相见,却没有赶上农历五月十三东山的敖包节,好在可以寄希望于农历6月24的北山(即枕头山)的敖包节。高永明老人说,东山的敖包节是祭天神的,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无瘟疫,无雹灾。高永义老人告诉我们,北山的敖包节主要是祭十三太保之一的李世民的儿子李存孝,因其忠义,德立吉村人让其儿子年幼时,在敖包节祭祀这天认其为义父(和我们聊天的高永义老人小时候就拜认过)。

  据描述,敖包节场面很隆重,村内的男丁几乎全部上山聚集在敖包前,带着猪肉、水果、酒等供品。法轮寺的喇嘛前来念太平经,并且拿来自制的面贡——用面做成的树叶型、塔型供品,祭祀场面很是热烈。

  蒙族人粗犷、豪爽,德立吉村人秉承了祖先的性格,却又粗犷不失内敛,豪爽不失热情。他们尊老爱幼、和睦邻里、善良正直、知恩图报,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义。

  现已退休的贾家店农场原文化站站长谢坤告诉我们,上世纪70年代前,德立吉村人在街上见面,无论多远,彼此都用蒙语打招呼问好,骑车时遇见老人儿童更要下车说话,儿媳回娘家要请示婆婆,回来后要给婆婆请安,每天要请示婆婆分派当天的农活、家务,吃饭时长辈必须坐在上座。春节初一拜年,都要穿上蒙古袍,男人右手握拳置于右膝盖处弯下身来用蒙语给长辈拜年,女人则双手交叉置于右膝盖上方弯下身来用蒙语给长辈拜年。对这种拜年方式,年过七旬的高永义老夫妻当场给我们做了演示,而且为了配合我们拍照,反复做了好几次,让我们感受到了德立吉村人的热诚。

  几位老人自豪地说,多少年来,德立吉村几乎没有发生过邻里纠纷,婆媳不和的也极少,偶有的一两例还是近几年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影响所致,但都得到了心平气和的解决。另外,德立吉村在上世纪90年代初,曾是有名的状元村,从恢复高考到1991年,全村200多口人,有79位学子考进了高等学府,家家都有大学生。这个数字不能不令人惊叹!问及高永义老人,村民为何如此重视孩子的教育,老人没有丝毫犹豫和“作秀”的成分,很自然地说,我们要孩子好好学习,就是让他们报答党对少数民族的关怀,也是为了让儿女有一份好工作。

  优良的传统民俗,淳朴的民风,让德立吉村充满了祥和与安宁。村东山脚下,有三百多年树龄的一株老柳树和文冠果树,见证着德立吉村的发展史,如两座丰碑,刻录下村里一代又一代人的真、善、美。

  高永义老人是典型的蒙族人,很健谈,不时叽里咕噜说几句蒙语,又自己翻译给我们。他乐呵呵地说他和老伴虽是农民,但每月都有3000多元的养老金收入,吃不了,花不了,真是老有所养。而谢站长即使退休也没有忘记老本行,他告诉我们,每天晚上,围着老柳树,一盏盏明亮的路灯下,村里男女老幼都要扭秧歌、唱歌跳舞。

  随着老人的讲述,我的眼前立刻浮现出这样的情景:一轮明月挂在柳梢头,调皮的星星艳羡地眨着眼睛,波光粼粼的老虎山河绕村欢快地流淌,锣鼓声、歌声打破了山村夜的沉寂,月下的德立吉村显得更加美丽动人。

  德立吉村的美还源于缤纷的鲜花。近年来,贾家店农场党委政府坚持惠民利民造福百姓,全力打造最美乡村,发展并引进生态、观光农业和特色旅游项目。他们首选民风好、又独具民族特色的德立吉蒙古族村,种植了300亩花期长、适于连片种植、群众喜爱的油菜、格桑、百日草、虞美人等花草,在老虎山河的滋润下,在勤劳的德立吉人的精心莳弄下,黄色锦缎般的油菜花与庙宇宏伟、禅音绕梁的法轮寺夹道迎接着八方来客;而格桑花、百日草又如德立吉村美丽的蒙古族少女,婷婷玉立在村头望向远方;风情款款的紫花苜蓿,温柔地依偎着老虎山河翩翩而舞……

  满载收获、告别如诗如画的德立吉村已过正午。穿过德立吉村的花海时,见聂仁升书记和几位农场的领导干部,依然在花田里忙碌着,时而与除草的村民交谈,时而给游客讲解,让我们不忍打扰。

  此时此刻,我的脑海中又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德立吉是一片广袤草原上的蒙古新村,村民们在这片美丽富饶的草原上放牧着牛羊,繁衍着子孙,躬耕着垄亩,而草原深处有几匹骏马正在驰骋,引领德立吉村人走向富裕,走向文明,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