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信使/王晓晖 编辑/素颜
美人如玉剑如霜,一曲离歌舞断肠。花满江东多少恨,徒留后世论短长。
诚然,“虞美人”,无论是人、是花,还是词,被中国传统文化赋予的符号都是美艳又哀伤的,但这哀伤自何处来?笔者窃以为,这哀伤之根,就在于“虞美人”是“谁的”。
虞姬无疑是最初的“虞美人”。 《史记·项羽本纪》里仅记载:“有美人名虞。”可见这“虞美人”是项羽的。这位绝世佳人的籍贯、出身、生卒年甚至结局等等在历史上并无定论,但是,千百年来,人们都愿意相信、文学作品也屡屡演绎虞姬自刎的故事。
时间推回到公元前202年,项羽被刘邦军围困垓下,夜闻四面楚歌。项羽亦心惊,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阙,美人和之。虞姬对项羽的和歌,流传最广的是:“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是啊,从古到今,战争都意味着劫掠,古时更是如此,战败一方的财帛女子,都是赢家的战利品。清朝有位诗人以虞姬的口吻作诗一首:“君王意气尽江东,贱妾何堪入汉宫;碧血化为江边草,花开更比杜鹃红。”试想,若是项羽不败,虞姬即使封后,也不过是楚宫高墙内的一个寂寂的女子,何来身后如此盛名。若是虞姬不死,想来可能会成为刘邦的“虞美人”,结局无非有二,一是寂寞至死,二是得刘邦宠爱。但虞姬估计跟曾羁押于楚营两年多的吕雉很熟,应是知晓吕雉的为人,被刘邦宠爱的戚夫人后来就被吕雉做成了“人彘”。虞姬清楚自己的命运从未也不能被自己把握,她没有吕雉的政治头脑和狠辣手段,也没有妇好提枪上马征伐天下的武功,她最好也最合适的结局,莫不如一柄青锋剑,揉碎解语花。她的悲剧在于她不是她自己的“虞美人”,她只是项羽喜欢的一朵花。虞姬以生命成就了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美好的形象,但反观之,虞姬的命运又何尝没有不得已的无奈在里面。面对四方楚歌,面对成为战利品的可能,虞姬根本没有力量命运抗衡。在历史的滔滔长河中,纵使英雄如项羽,都逃不过自刎的结局,更何况一个弱女子。而连天战火中、踏踏铁蹄下,又有多少鲜活的生命,终成膏沃野草的枯骨。
史料不载,反而成就了后世对虞姬结局的猜想,一个美好的女子香消玉殒,正符合了悲剧的要义——鲁迅说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我觉得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更是悲剧,而悲剧容易给人们带来情感冲击,让人扼腕叹息,久久流连。
后有传说,虞姬葬处,生草能舞,人呼为虞美人草。再后,唐教坊有曲《虞美人》咏虞姬故事,后演化为词牌,李煜作“一江春水”流传后世,曲意凄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