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信使/郑文革 编辑/雅贤
从三燕古都朝阳城南行至省道朝青线20公里处,就是以万亩设施农业示范园而享有盛名的辽宁省朝阳县南双庙镇的双庙村。双庙村处在朝阳的母亲河大凌河和小凌河之间,畅安舒美的省道朝青线穿街而过,让这个名字古朴的双庙村有着历史与现代文明的完美结合。说它历史,是因为双庙村曾有两座无从考证年代的古庙,与它近邻的著名槐树洞风景区的龙王庙药王庙、千佛洞等遥相呼应,香火盛极一时。佛教文明的薰染,使双庙村的百姓祖祖辈辈忠厚善良,勤劳勇敢,即使因之得名的两座古庙早已不在,但双庙村依然保持着淳朴的民风。说它现代,是村民们既明礼诚信,文明守法,又与时俱进,敢于接受新事物。他们率先改变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在养育他们子子孙孙的土地上,用勤劳的双手,描绘了一幅双庙村美丽的画卷。
让我们徐徐打开这幅画卷,去欣赏双庙村一处处动人的美景。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画卷中的第一部分,我为其定名为北宋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诗中的这最后两句。双庙村依山傍水,田野舒展,山岗绵长,千百年来,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守着田园,求着现世安稳,岁月静好的平平常常的日子。改革开放的春风拂过双庙村这片古老的土地,也吹动了双庙人的心扉。一时之间,经商的、进城打工的,让双庙村祖祖辈辈视为金子般的赖以生存的土地变得平常和可有可无。双庙村的山沉默了,双庙村的水沉默了,双庙村的土地沉默了!然而,执着守护着故土的双庙村的人,却在沉默中爆发出惊人的力量。2005年以来,以新任双庙村书记徐守学为代表的村两委班子,抵制了来自外面精彩世界的诱惑,为双庙村的富饶和美丽殚精竭虑。他们如双庙村流淌的那条大凌河的支流,围绕着母亲般的双庙村的原野,深情款款,不离不弃。他们于2005年,率先动员组织在家的村民建起了一栋栋蔬菜大棚,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挑战,向传统农业挑战,让脚下这片古老的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几年下来,双庙村的大棚发展势头良好,经营管理日趋完善,大棚,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条件,让村民没有走出家门就走上了小康之路。
走近双庙村,远远望去,集中连片的蔬菜大棚成为一道抢眼的、亮丽的风景线。外出打工的人们又回归了田园,在自己的土地上耕耘、收获,让希望在绿色的原野上伸展,生根、发芽、结果。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我用南宋诗人翁卷的《乡村四月》中的这两句诗,作为双庙村这幅画中第二部分的名字。翁卷写这首诗时,正值初夏,他着一件长衫,手握一把折扇,走在乡村的小路上,望远处,山坡是绿的,原野是绿的,绿的树,绿的草,绿的禾苗;近观路边的柳树垂下数不清的绿丝绦,几只春燕落在柳枝上呢喃低语,绿色的原野上,白茫茫的河渠纵横交错。正是农忙时节,稻田里闪动着一个个忙碌的身影,村里没有几个闲人。插完稻秧的人们,有的背着竹筐,采摘桑叶,有的撒桑叶喂蚕;有的忙完了采桑喂蚕,又去田间劳作。翁卷笔下展现了那个年代乡村的真实劳作场景。我不知道,如果翁卷生活在当代,他来到双庙村,是否写出的还是有着“四月”这个特定时间的乡村景象。但在双庙村,从村干部到村民,他们一年四季的每一天,都是这样的乡村四月天。
他们将村里承包到期的1350亩荒滩、22500亩荒山、3280亩荒坡,重新利用起来,填河造地,培育集体产业。他们把其他村土地整理、荒坡治理等工程结余的土方铺垫到河滩上,硬是在荒滩上造出千亩土地,并在新造土地上修建33栋100亩的大棚,用以发展设施农业;栽种苗木900亩5000株,用以发展林业。同时,利用林间空隙种植辣椒,发展立体农业350多亩,仅辣椒产业一项年收入就有40余万元。建成了全省闻名的万亩设施农业示范园,并将示范园内所有大棚通过发包出租、集体自营等方式投入使用,成为村集体经济一项稳定收入,年收入近20余万元。随着填河造地不断取得新成效,村里新造土地存量不断增加,村里开始对村集体资源进行二次发包,拓展集体经济收入来源。山坡上的40栋大棚年租金就有10万元,除此之外,村里的碎石厂等都以承包的方式为村集体经济创造着效益。
双庙村的村民秉承了祖先的优良传统,热爱土地,肯于吃苦,勤劳善良。家家户户的大棚里,一年四季,都有新鲜的蔬菜。韭菜、黄瓜、辣椒、西红柿、西葫芦、豆角,应有尽有,长势喜人。如今勤劳智慧的双庙人,又开始在大棚种植香瓜、草莓、油桃等经济作物。田野里,无论春夏秋冬,到处都是村民辛勤劳作的身影,到处都是一派丰收的景象。一筐筐鲜红的西红柿、嫩绿的黄瓜,不时从田间地头装车运走,送往全国各地的城市乡村。
双庙村的温室大棚,四季如春,没有季节之分,随时进行着春种与秋收。从村干部到村民,从老人到稚童,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的忙碌和谐的山村景象。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我为双庙村这幅画中的第三部分起的名字是南宋词人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这句词。如今的双庙村,有万亩大棚1000栋,大棚之间有环路车通行,人均收入上万元,成为全镇的首富村。村民们享受着村集体经济发展带来的福利和实惠:不仅为每栋棚户提供80元的大棚保险费,还为700多户村民缴纳40%的医疗保险;建设了一个高标准、高效能的科技培训中心,每年都从山东省寿光市种苗繁育中心以及市、县两级蔬菜中心聘请技术人员,为村民进行免费的业务培训,提高其大棚生产和管理的水平;专门成立了大棚服务工程队,免费为棚户修缮年久失修和弃管的大棚;投资500多万元,硬化村内道路、绿化街道、修建河坝、建设文化广场。夜晚的双庙村,路灯明亮,各色商业网点霓虹闪烁,文化广场的锣鼓声、歌声、笑声不绝于耳,醉了星星,醉了月亮,醉了山村。
双庙村的村民富了,日子红红火火,生活甜甜蜜蜜。村内楼房、“北京平”林立,不同品牌的轿车出入于寻常百姓家,电脑网络全面铺开……仓廪实而知礼节,原本民风淳朴的双庙村,变得更加文明祥和。尊老爱幼、扶贫济弱、友爱邻里、崇学向善成为双庙村不成文的家训村风。
双庙村的这幅画,自然生动,清新脱俗,别具一格,既有山村的天然秀色,又渲染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风采;既挥毫泼墨了万亩大棚的满园春光,又浓墨重彩了现代农民的希望与追求,是诗化的意境,是流动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