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里戏外
文化信使/王培馥 编辑/雅贤
曾听一位文友谈起过《天堂里的二人转》,他啧啧称赞的同时,用了“震撼”一词。我深居偏僻山村,没看过这部剧作,不敢插嘴,想到对方是文字工作者,资深媒界,能让他津津乐道并极力推荐的作品,一定错不了。
某日,在某文学群里,适逢遇到剧作作者正与人聊起这部舞台剧本创作的前前后后,作者娓娓谈起创作这部舞台剧本的曲曲折折,让我感叹作家创作的艰辛。
诚然,一个好的文学作品与一部优秀的舞台剧本相比,是要简单的多。前者,只需打动读者。而后者,还要考虑到视觉的冲击力和舞台效果,肯定要难于一般小说的创作。而舞台剧《天堂里的二人转》,在人性的表达上独领风骚。文友如数家珍般谈起剧中主人,杜老太太和保姆刘真的语言特色时,赞赏剧作者用词精准,很契合人物身份。
剧中,“革命干部”杜老太太,有文化,有素质,退休前是领导,当然喜欢高雅有格调的肖邦的曲子,也喜欢在外人面前摆出一副干部口气,说保姆时“你这个妇女同志啊”,一副干部腔调。而保姆刘真,农村妇女,不识字,心地善良,质朴勤快,性格泼辣,于是就有了骗子上门时的那句,“我操,擀面杖呢?我削死你”的看似粗鲁却符合她特点的精彩对白。
……我竖着耳朵听大家的评论和片段介绍,努力想象拼凑着剧情。我在猜想,这是一个怎样“拒人千里”的主人杜老太太啊,又有怎样的一个保姆啊!保姆的那句“保姆保姆就是保护母亲的意思,我是你闺女,你是我妈,有啥抹不开的?”真的很感叹作者的想象力,保姆居然能如此解释!真有想立马儿看到此剧本的冲动。
作家谈起创作剧本时,为了能更好诠释作品的精神内涵,曾邀请同事加盟。也是为了能达到震撼效果和瑰丽的舞台艺术效果,又不惜与同事不睦的插曲,让我深深感佩作家对艺术追求的境界。为了艺术创作,不考虑名利得失;为了精益求精,不惜与同事不睦。没有对艺术忘我追求的人,是做不到的。人,毕竟都生活在尘世里,人与人之间,毕竟有着各种各样的关系,而各种关系毕竟会或简单或复杂地相互影响着彼此的生活。而剧作者对艺术作品的那种“纯粹”,“忘我”,就应该不仅仅是品行,而是一种境界了。作者自己说,创作此剧时,曾几度搁笔,为找不到预想的艺术效果而暂停。只好让时间去慢慢过滤沉淀。忽然有一天,灵感忽至,想到用老太太的灵魂回家,这样的倒叙手法,穿插直叙和插叙,能很好展现舞台效果,结果一气呵成。得到一致好评。
他在剧作的后记里,称是“说一个故事给你听”。并坦承,故事里每一个细节都有一个故事,他在故事里讲到活了九十一岁的奶奶,一个没有人愿意走进她内心世界的无助,一个只能跟猫对话的凄凉……
天底下这样的老人还有很多很多,我们忙着生活的同时,是否更应该对她们给予一些有温度的拥抱和关爱呢?这也许是作家留给我们的思考。随着社会老龄化步伐的临近,将来的我们,是否也会像剧中的杜老太太一样孤单呢?我们该怎样面对这种状态?这是我们观此剧后应该想到的东西。谈到作品俗与雅,李老师说,我们的生活,需要二人转,也需要肖邦,从某种意义上讲,只要是拥抱,都会香味萦怀。
是的,匆忙的生活状态下,其实是我们自己活的匆忙罢了,是我们自己不肯慢下来,细细品味情感细节,父母曾经的无私和老去时的“莫名其妙”判若两人,这些让我们困惑,可我们真的愿意走进他们内心,倾听他们的渴望了吗?不走进内心又怎能体会情感的生动和温暖?我们常说“尊重生命”,如果仅仅因为事业或工作而缺乏对父母的关爱,那培养儿女又有什么意义呢?老来不能享受天伦之乐,对于老人来说,应该是无言的痛苦吧!
耳边听着两人的谈论,我的思绪飞的很远很远。想急于看到剧作的愿望也就更强。
……许是我哈喇子流挺长的馋相,暴露了渴望。感动了群里姐妹。一个素未某面文友妹妹,当时就找到电子版《天堂里的二人转》,第一时间发了过来。尽管我视力不佳,但马上打开电子版,如饥似渴的读了下去…
……剧中的杜奶奶,杜奶奶的女儿刘保姆,社区主任,一个个向我走来,与我隔空对话……
当看到结尾处,光束集中打在那把空轮椅上时,我也和剧里保姆刘真那样泪流满面了。紧接着,主题歌响起……不消说那唱,单就那主题歌词,就足以把剧情推入高潮,足以摧垮我的泪腺,我也禁不住像文友那样,不能不用“震撼”来表达当时的感受……
“萍水相逢,是红尘中的缘
柴米油盐,是人世间的暖
雪花飘飘,风烛残,
叫声妈妈,别走远
一个家有爱才会暖
一个家有妈才会甜
天堂一段二人转
今生来世不孤单”……
我被这种高温度的歌词深深震撼,耳边再次响起剧作家的话……
“真到了该珍惜的时候了,因为一生稍纵即逝”
我止不住泪水流淌……以致忘情,忘了家务。
爱人出诊回来,见我满脸泪水,躺在炕上看着手机,眼泪几乎弄湿了鬓发,一脸惊讶的拿走我手里的手机,躲在沙发里去看《天堂里的二人转》,一个多小时后才送回手机。
我发现,他的眼里有泪花闪动。他一把拉起我说:“走,看老爸老妈去!”
我的耳边。似乎有歌声响起……
“雪花飘飘,风烛残
叫声妈妈别走远
一个家有爱才温暖
一个家有妈才有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