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老了
文化信使/王艳青 编辑/立军
父亲早已跨入了老年人的行列,并且患有脑梗多年,但乐观要强的父亲,除了具有老年人特有的固执、偏见、思维模式化外,头脑还清晰,思维还正常,生活还基本能够自理。所以一直以来,我只是感觉父亲年龄大了,需要多关心、照顾,并没有感觉到父亲有多老。但今年,80岁的父亲却与往年不同了,那种基本不能自理的生活状态,有时糊涂的像孩子一般的行为,却让我真真切切的感觉到:父亲真的老了!
回想着曾经多么积极乐观、敢想敢为敢担当的父亲,无论生活多么艰难都未曾被打倒过,但现在却像孩童一样需要我们照顾,在感慨岁月无情和自然规律不可抗拒的同时,只能以更加悲悯、慈爱、敬仰之心,善待真的老了的父亲了!
父亲这一生很不容易,经历了许多磨难。我的爷爷是个城市小商人,父亲两岁时,爷爷因病去逝,失去生活来源的奶奶带着父亲和年长父亲六岁的姑姑,嫁到农村一户老实憨厚人家。后爷爷很勤劳,但命苦,原先有个弟弟被人失手打死,他自己也因在山上砍柴滑倒摔死。无法再在那里生活的奶奶就带着父亲,随着出嫁的女儿搬出了那里。父亲14岁开始就顶门过日子了,在那样的艰难岁月里,父亲经过多少悲欢离合和生活的苦难是可想而知的。但父亲从没给我们诉过苦,也从没抱怨过生活和命运,而这些过往,还都是父亲的姥姥说给我母亲的。
和奶奶独自撑起那个家后,为了养家糊口,父亲曾跟大人一起去闯关东。由于年龄小,不能进山伐树,就被留下为大人们做饭,由于能吃苦、勤快、好学,饭做得好,得到了大家的好评和赞赏,却遭到了同行的记恨和算计,差点被排挤走,善良和智慧的父亲,在大家的保护下留了下来。挣到钱的父亲,满怀欢喜的坐上回家的火车。途中,却被小偷偷了钱,身无分文的父亲只好在半途下了火车,步行讨饭回到了家。期间的辛酸,父亲也从未跟我们提过,我还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从姑家姐姐那里听到!
和母亲成家时,父亲和奶奶还在住别人家的房子,真是房无一间,地无一垄,怎一个“穷”字了得呀!不得已,母亲回娘家求助,在大家的帮助下,盖起了房子,总算有了自己的家。当姐姐出生时,我那苦命的奶奶,没能看一眼她的孙女,就突发疾病离开了人世,留下了无法尽孝和思念她的父亲,母亲也因此坐下了病。我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陆续出生的。可想而知,父亲和母亲是经历了怎样的困苦生活才把我们养大成人的!
父亲遗传了爷爷的基因,天生就有做买卖的头脑,养牛、养羊,承包土地种瓜、种花,做各种小买卖,虽然生不逢时,在那样的年代,没能干成什么大事,但还是让我们都顺利的完成了学业。当然,父母为此也没少吃苦受累。因为我们家是外来户,没有家族和亲属,用母亲的话说,就是人单势孤。孩子多,且都上学,没有劳动力,工分挣得少,按照工分分东西,我家分的自然少。粮食根本不够吃,未成年的哥哥姐姐课余时间也忍着饥饿去村里和大人干一样的活,却挣不到同样的工分,还要听一些人的闲话,受一些人的气。父母忍气吞声,顶住各种困难和压力,坚守“半耕半读文武业,克勤克俭圣贤风”的家训,坚持让我们上学读书。被生活的苦难浸润过的我们,更加理解父母的不容易,在发奋学习的同时,都能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农活或家务。
当我们都毕业参加了工作,正要为家里做贡献的时候,父亲却遭遇车祸,被车撞飞后砸在车上又被推出几十米远的父亲,昏迷了一个多月。值得我们惊喜和知足的是,父亲不但活过来了,而且经过一年多的恢复,还能生活自理。这时,母亲却因常年的劳累,积劳成疾,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母亲走后,父亲闲不住,又是想承包荒山、又是想养牛,满脑子的生意经。他说:现在的社会多好,如果再受穷,那就怨自己。不想再让父亲操心受累,但还劝不住,我们就在背后给父亲使“坏”,让他什么也做不成,知道真相的父亲很生气,说我们是受穷的命。姜还是老的辣,父亲还是背着我们包了地,当我们知道的时候,父亲已经 “得手了”,我们除了帮忙种和收,就是搭着人情找人把他的“劳动成果”给处理了,后来人家把地收回去,他才消停了。
父亲虽然得了脑梗,一侧手脚不能自主活动了,但要强的父亲仍然能生活自理。一次我给父亲洗衣服,发现父亲的秋裤松紧带竟然是一根胶皮管,我既惊讶又佩服,问父亲:“这个是您换上的?还打了结?您一只手怎么做到的?怎么不跟我们说呢?”父亲笑着给我示范,然后安慰我说:“你看残奥会上,没有双臂的人都能成为游泳健将,我比他们强多了,我有胳膊有腿,什么都能干”。这就是慈爱要强对子女无所要求的父亲。不管日子过得多苦,父亲从没对我们发过脾气,也从不粗声大气的跟我们说话,更别说打骂了,我们也从没顶撞过父亲!
父亲年轻时当过生产队会计、队长。听母亲说,吃集体食堂的时候,由于饥饿,在食堂做饭的人,有的就会偷偷的把粮食或贴好的大饼子藏起来拿回家,致使食堂计划好的饭不够分。父亲办事认真,叫人追查此事,母亲担心这样得罪人的事,会给家里和孩子带来麻烦。但父亲认为,那是营私舞弊、假公济私的行为,应该得到制止,否则,就是不公平,有的人就会挨饿,如果饿死人就会出大乱子。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父亲那种坦荡、坚持正义、不怕得罪人的性格和行为,最终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拥护!
这其中还有一件有趣儿的事,父亲曾为生产队做豆腐,但他从不在本村叫卖豆腐。听母亲说,因为饥饿,当时三四岁的二哥,听到父亲叫卖豆腐声,就跑出来追着父亲说:“爸爸,我饿!”父亲不但不给,还要拿扁担打他,二哥被吓的哭着回来了,所以父亲后来再不敢在家附近叫卖豆腐了。这虽然是一段心酸的往事,但我们现在有时也拿它逗二哥,二哥却风趣儿地说:“那说明我从小就聪明,知道豆腐能解饿!”
父亲读过六年书,也算是个文化人。过去农村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农闲时夜晚唱戏,白天劳动休息时也演节目,父亲都是骨干,无论是小生还是花脸,评剧还是京剧,演的唱的都是有模有样的。秧歌汇演,父亲踩着高跷,是领头的唱角,远近闻名。到什么场唱什么词儿,不用事先准备,张嘴就唱。感谢的话要表达,不周到的礼数,也要点出来,所以也得罪人。父亲会扎灯笼,县里搞灯会,还请父亲去扎过灯笼。父亲还会做菜,谁家有红白喜事,都要请父亲去做厨师并帮忙知客。
日子虽然苦,但乐观慈爱、善于理家的父母,也使我们的生活充满温馨和幸福!在童年的记忆里,那漫长的秋冬夜晚,我们都是在一边听着父亲讲故事,一边跟着父母从事手工劳动中度过的。搓苞米、剥豆夹、择棉花等等,总是有干不完的活,“梦”先生、“火龙单”、狸猫换太子等等,总是有讲不完的故事,那是多少个令人难忘的夜晚,多少个启迪心灵的故事啊!有时父亲还会多角色转换着声情并茂地为我们唱一些戏曲。夜深了,我们也困了,饿了,父亲就会给我们弄点儿吃的,炒点儿玉米、黄豆啊,熬点白菜汤、萝卜汤啊,既暖身子又暖胃。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在那个贫困的家里,即使身为厨子的父亲,也难为无米之炊的,但这样儿,我们就很满足的睡了。
今年十一,我们带父亲去了一次他随奶奶嫁过去的那个村子。在我的想象中,那是一个非常神秘、遥远、偏僻、落后的小山村,我虽然从没去过,但从小就无数次的神游过,因为每年年节的时候,父亲都向这里为他的继父遥寄纸钱。来了才知道,这个村子离城里并不远,十几分钟的车程,村里也是油漆路,远没有想象中的衰败与落后。刚进村口,在一家超市打听父亲记得的本家一位老人,巧的是,那位中年妇女,竟是父亲本家的一位晚辈,她的公爹竟是父亲记得的一位侄儿,但已经过世了,父亲仅记的几位老人也均不在人世了。这位本家妇女听说我们的来意后,热情的邀请我们这些从未见过面的本家去她家里坐坐,我们婉拒了,不想去打扰人家。我们陪父亲沿着村路开车缓行,让父亲辨认当年的山、水、人家。父亲一直在念叨着一个山,摔死后爷爷的那个山,父亲反复端详和辨认,终于认出来了,并指给我们看。那山确实很陡峭,整个山的阳坡都被光光的灰白的大石板覆盖着,光光的陡陡的,两边是深深的山谷和陡峭的崖壁。父亲说,那叫王八盖子山,我看那形状真像,也难怪当年后爷爷会在那里出事了!缓行的车子,路过一户正在建房的人家,有好多人,我们相互对望而过,一个都不认识,也许他们都是父亲本家的后人吧!过去60多年了,当年的那些老人都已经不在人世了,就是父亲当年的小伙伴儿,也都像他一样,是耄耋老人了。但在父亲停顿的眼神和思考的神态中,那段刻骨铭心的记忆一定还在刺激着他:曾为了躲避鬼子的飞机扔炸弹,慌不择路中掉进河里,被河水冲走,好心的村民救起他,在石板上,头向下控了好长时间才醒过来。
车开上村前的山坡,回望那个掩映在浓密高大的树木中的小山村,心中升起一种陌生而又亲近的感觉!望着周围高高低低,一岭一岭的山峦,我在寻找着通往百十里外的那个村庄的山路,想象着那个12岁的小男孩,徒步走过那从没有走过的山山洼洼,去寻找远嫁的姐姐家。当他终于走出了山山岭岭,到了一片开阔地,却被一条大河挡住了去路。他听说,走出大山,再过一条大河,就快到姐姐家了。而眼前的大河却因发水,桥被淹没了,而波涛汹涌的大河又深又宽,连大人都不敢过,他这么小的孩子怎么办?返回家又太远了,天也黑了,他的妈妈还在家等着听他姐姐家的信儿呢。正在为难之时,一位好心的送信人,询问了在这里徘徊的他,说知道他要找的姐姐家在哪里,但要过河,却要绕到很远的地方。在那个人的指点下,他沿着那条大河,走出很远,来到一座大山下,找到一处河宽水浅的地方,趟过河,后半夜才找到姐姐家。我不知道,他的姐姐,那么晚了看见那么小的弟弟出现在她的眼前的时候,会是怎样的心疼和担心呢?那个小男孩,就是我的父亲!
我在感叹,不要说现在的孩子,就是换做现在的我,就一个人步行走出大山,还要过一条大河,到那么远的陌生的地方,没有任何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就凭一张嘴和一双脚,去找从没有去过的姐姐家,那也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呀!我好佩服当年还是小小孩儿的父亲吆!
岁月不饶人,现在的父亲,真的老了,老的再也看不到过去的坚强和勇敢了。吃饭、穿衣、起床,都离不开我们的帮助,走路也需要我们的鼓励和搀扶了。父亲真的老了,老的屡屡做出令我们哭笑不得的事情。父亲真的老了,老的再也不是对我们无所需求,而是需要我们时时的陪伴和精心、耐心的照顾了!
2016-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