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朝阳网】坐大席(石玉梅)

摘要:春节后回家,赶得还真巧,本家一位叔叔要承办六十六大寿。通常情况下,按老家风俗,都是在腊月承办的。

坐大席

文化信使/石玉梅 编辑/繁花似锦

  春节后回家,赶得还真巧,本家一位叔叔要承办六十六大寿。通常情况下,按老家风俗,都是在腊月承办的。据长者说,是因为正月人客(qie)多,无暇顾及,怕照顾不周。我这位叔叔是因为儿子在大连打工,不能在年前及时赶回,才执意改在正月操办。

  我的家乡――邸三家村,大半是邸姓一族。小时候听爷爷讲,我祖上是从甘肃兰州逃荒至此。刚来时,除了邸姓,还有孙姓、李姓,因邸姓居多,故村子被命名为邸三家。现在,已有二百户人家了。只是石家一脉,人丁稀少,总共十户。因为这个缘故,大事小情,不论亲疏,石家人一起上阵。

  算起来已有三十多年没坐过大席了。记得我在小学时,奶奶曾经带我坐过一次大席。那时,物质匮乏,生活水平低。有“坐个席,饱个集”的说法。我清楚的记得,当年是在主人窗下吃的饭。那天,早早就去占个地方,等了好半天,接近中午时,只听见“知客”大喊一声“开席了,开席了”,话音刚落,拿桌子的,抢板凳的,拿碗的,好一阵忙乱。当年是两个小炕桌摆在一起,八个人一桌。由于小炕桌太矮,小板凳儿极少,人又多,人们四处寻找小木墩儿、石块等可坐之物,最终还是有很多人得蹲着吃。那时人们的肚子没有多少油水,刚端上来的小虾片儿、小炉果立刻被一扫而光。我是女孩儿,有些腼腆。不如同桌的几个小男孩儿手快,要不是奶奶吆喝着,我都尝不到虾片是什么滋味。那时候,大席都是十二个菜,油炸丸子是必须有的,而且是每人两个,只能吃自己的份。所以坐大席当地也俗称“吃丸子”。在“知客”的吆喝声中,在端盘子的“让开,让开,别烫着”的提醒中,在人们盛饭,夹菜的忙乱中,端上一盘菜,好几只小手同时上来,有如抢食一般。几位老者不得不维持秩序,把光盘一个个摞起。现在想起来,那几个同桌的小男孩儿吃完后,用袖子一抹嘴巴,洋洋走开的样子,还有一丝酸楚。那个年代,坐大席是千载难逢的一次改善伙食的机会,是孩子们翘首以盼的呀!

  因为今年初六立春,有所忌讳,所以叔叔定在初五操办。早上吃完饭,我们姐弟几人随老爸老妈一同去了叔叔家帮忙。其实,说帮忙也没什么可干的。现在村里不管是白事还是喜事,都实行了一条龙服务,特请专门的厨子,他自带办事用的一切锅灶、餐具。东家只要提前按厨师准备的菜单,把原料备好即可。亲戚朋友只管谈情叙旧,从屋里到院外,到处是谈笑风生,喜气洋洋。10点58分,鞭炮齐鸣,震耳欲聋。一来是增添了喜气,二来是叫客人入座吃饭。响声停息,捞忙的小伙子们麻溜儿地摆好二十多张圆桌,人们有尊有让的依次坐好。很快,十四个菜、两个汤上了满满一桌。我从窗外一直扫视到屋里,再也寻不到儿时坐大席那种场景。孩子们慢条斯理,挑挑拣拣的吃着,大人们有说有笑地夹着菜,满桌的鸡鸭鱼肉,少有了渴望和贪婪的目光。散席之后,我又重新扫视一番,各桌的饭菜剩余大半。而人们的眼神中,露出的却是酒足饭饱。

  三十多年了,小村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的春风和一系列惠民政策,让这个原本穷困的小山村,旧貌换新颜。坐大席已经不是为了改善伙食,而是让人们聚在一起,享受新生活的乐趣。人们正春意满怀,喜迎明天……

[责任编辑:立军]

小链接
  石玉梅,昵称六月荷花,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1970年6月出生于辽宁省朝阳县根德乡。1996年毕业于大连医学专科学校。1996年——2001年,在朝阳县单家店乡卫生院工作,2001年至今,在朝阳县二十家子镇政府做卫生保健服务工作,为一方百姓的健康贡献着自己微薄的力量。闲暇时间,喜欢文学、唱歌、跳舞、旅游,在大自然中释放情怀。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