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宅改门
文化信使/周志军 编辑/雅贤
老宅原貌
老家四十多年的宅子,几乎都是用石头垒成,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那个吃不饱饭的岁月里,那是父母口勒肚攒集半生心血盖的。九十年代因弟弟成家,父母在村东自家自留地又盖了一处房子,村中的房子自然就成了老宅。老宅周围的院墙也都是石头墙,一人左右高,院子正南中间留的一米五六宽的墙豁子,安上个“铁半门子”,就是进出了四十多年的家门。老房子、老院子、老墙、老门,再加上老人,就构成了家的全部。
进城已经十七年了,现在城里已有了两处宅子,怕父母住不惯,给父母住的房间没安床,装修时做的炕,可他们总说进城住着“憋屈”,不愿进城,说老宅是他们最舒心的地方。没办法,八年前老宅屋顶换了苇笆,四年前屋外顶换上彩钢瓦,院内抹了水泥,按理说“房不漏雨、脚不沾泥、吃穿不忧、生活无虞”,父母应该满足了,可又有一件事让他们牵肠挂肚。
窄而长的门前路
三年前就添置了轿车,可老宅门前路窄门小,不足三米宽的路仅容车行,车不能拐进院子,又不能停在路上堵道,所以每次回家,车都停放到前街哥嫂家。有轿车不能进自家院子,这对农村的老人来说可是一桩不小的心事,尤其是年节,后备箱大包小裹的东西需侄子推车到前街去取,很不方便。母亲几次说要把大门加宽改一改,我嫌麻烦,总是有一搭无一搭的应着,也没放在心上。哥嫂家侄子勤劳,有一台大运输车拉货,去年又买了一台轿车,原本不小的院子,我的车再停进去就显得拥挤,出入也不方便,有时起早回城,还得打扰侄子一家早起开大门。最直接的原因是今年的正月十五,在南京理工读大学的儿子驾证到手,第一次开车回老家,这当奶奶的见孙子开车回来却不能进院,不能满足老太太“显摆”一下的愿望,这可是个不小的缺憾,于是七十七岁的老太太决心要改大门,一定要把车子开进院子。
车进院
春分刚过几天,母亲就有动作。我除了保障改大门“经费”之外,没时间回去张罗,只是陪母亲和妹夫去一次豪德市场,买了焊大门的铁料,用物流车运回到老家,砖、水泥、沙子妹夫早已备好,舅舅带着电焊机用一天时间就把铁门焊好了。虽不是盖气派的大门楼,只是将原来的门口扩宽到四米,砌两个门垛,能安上铁门即可,但母亲还是十分郑重的,请了“先生”选了一个好日子立门,铁门上还拴了个红布条,雇了村里业务过硬的两个瓦匠施工,妹夫、侄子做小工。施工那天,我还没起床,母亲电话就打过来,非要我开车回去,要当场试一下才放心,无奈起早赶了近百里路到家,瓦匠在门两边立门垛处插上两把铁锹,权当门垛,看车子在两把铁锹之间进院后,两个瓦匠这才开始砌垛,简直是“量车裁门”。
新大门口
车子进院了,母亲的心也落地了。虽说是因车改门,说到底还是因好日子改门。窄窄的家门,二八自行车进过,大阳摩托车进过,五星三轮蹦子进过,车宽不如门阔,轿车也终于进了院子。对比七十七岁的母亲过日子如此“心盛”的劲头,我们还真的没有理由松劲。 “小门小户”的过日子挺有滋味,“大门小户”的过日子更有滋味……
2017年4月18日
小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