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朝阳网】我的老屋——从小屋到老屋(赵淑清)

摘要:很怀念属于小屋的那段美好时光。

淑清美文

我的老屋(系列散文)

文化信使/赵淑清 编辑/立军

 

一、从小屋到老屋

  很怀念属于小屋的那段美好时光。

  二十多年前,我们住的那两间小屋在辽西较偏远的一所中学里。房子虽属公房,家的气息却很稠。假日里,我和爱人到田野里挖野菜,去水库边拾蛤蜊,曾有一只半斤重的蛤蜊被我们养在水盆里,直到搬家。黄昏时,我们迎着晚霞去林间散步,直到夜色渐蓝。灯光下,两个人凑到一个饭桌上,各写各的教案……小屋四壁徒空,小屋的日子却很清淡,也很诗意,很浪漫。

  很想永远的拥有小屋,可五年之后,小屋就要变商品房出售了。爱人的家庭负担很重,我们没有半点积蓄,况且我久居异地,思乡心切,就调转回故乡,举家搬迁到父亲的老屋——我小时候的家。

  从原点出发又回到原点将是怎样的心情?也许是告别了小屋的失落,也许是走近老屋的伤感,面对着生于斯长于斯的老屋,我有些凄然。记忆中总浮现母亲守着煤油灯纳鞋底、姐弟四人背着花篓去树林子搂树叶等诸多情景,甚至连写作业抢地方抓阄都清晰如昨。老屋有过一年瓜菜半年粮的日子,可留给我的记忆竟是甜的,那是家的温馨、家的感觉吧?

 

  老屋虽窄小了点,又被院外的老榆树挡住了阳光,却整洁干净,夏秋两季还很凉爽,西屋可单做书房。老屋之夜,独守灯盏读书爬格子的确很惬意。写累时仰倒床上,看老屋暗淡的顶棚,脱落的墙皮,任有关老屋的记忆复活成一个个活生生的场景,不由得感慨万千:含辛茹苦的双亲是怎样让四个儿女一一从这里走出去,读中专、念大学又一一成家立业的?从老屋走出来的四个儿女又如何这么巧地从事着编辑、教师、医生这些人类最美好的职业?想着想着,常常眼泪盈眶,感念父母的养育之恩,深觉居住老屋之不安。

  我曾为自己的贫穷而懊恼,也曾为女友的住宅豪华而欣羡,可一走进老屋,我便释然。老屋在艰苦的岁月中所孕育的饱含眼泪与辛酸的亲情故事,给了我一个知足的心态,并学会如何苦中作乐,苦中找乐。

  父母也渐近老境了,我们的到来又给他们添了一份负担。母亲教我过日子,帮着看护孩子,父亲则常把碾好的粗粮送过来,我们烧的柴禾都是父亲用小驴车拉过来的。父母的心思我懂,是想让我和爱人多腾出些精力干好工作。如此厚重的双亲之爱让我们于受宠中深感不安。

  老屋不属于我们,却是我们感情的牵系和归依。老屋给予我们的家的感觉是在外面的日子不曾体验到的,她于温馨的氛围中沁着生活的沧桑和岁月的凝重,使我们永远怀着理性的热爱,过着一个个平凡而充实的日子,告别幼稚,走向成熟。

  小屋给我青春以激情与浪漫,老屋给我中年以深沉与广博。能够解读老屋,才能解读生活;真正的在感情上拥有老屋,才有可能拥有世界……

  (未完待续)

  原载2010年第五期《海燕·都市美文》

小链接
  赵淑清,女,汉族,1965年1月(阳历)出生于辽宁省喀左县公营子镇一个小山村。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现供职于喀左广播电视台,主任编辑。辽宁省作协会员,辽宁省散文学会会员,朝阳市作协理事,朝阳市社科联特聘讲师,喀左县作协副主席,政协委员。在《美文》《海燕·都市美文》《鸭绿江》《辽河》《当代小说》《文学月刊》《辽宁散文》《辽宁日报》《辽宁青年》《青年文摘》《辽西文学》《作家天地》等多种报刊发表散文作品两百余篇。出版散文集《月亮泉》和《在梦与醒之间》。编辑出版《育才优秀作文选》。2007年10月毕业于辽宁文学院第五期新锐作家班。同年10月在《辽宁日报》开办作家专栏。2009年12月毕业于辽宁文学院首届中青年作家研讨班。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