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是一首美丽的诗
文化信使/史庆友(阜新) 编辑/繁花似锦
刚从酷暑中走来,在人们俗称“秋老虎”的日子里,太阳发着余威,天还很热,只是不像中伏那样湿热,空气干燥了不少,身子爽快了许多,心情也随着发生变化,这才写出这篇拙文。
我的家乡是真正的农业产区,农民的收入几乎都是靠种地。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我们这儿由于土地面积比较大,按统计数字有2.5万农业人口,总土地面积50万亩,人均占有耕地10亩。但由于土地多是沙质土壤,没有水浇条件,立秋过后,正是大田作物籽粒灌浆阶段,如果发生干旱,极易造成“秋吊”,严重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乡亲们最怕“秋吊”,能有一场秋雨是乡亲们的期盼。虽然,一场秋雨一场寒,但秋雨能将“秋老虎”冲跑,既给农作物足够的生长所需之水,也能让大自然这个火炉子凉下来。
昨天,一场突如其来的秋雨,让大地喝足了水,一点旱象也没有了,农作物显得翠绿鲜嫩,大自然增添了几许生机。
行走在淅沥的雨中,任雨滴慢慢淋着,点点滴滴融入心灵之中,好惬意。此时,我的心是静的,思绪追逐着往事在雨中飞扬……
人生如四季。其景其情,各有其美。31公岁的我退出工作岗位两年多了,真正步入人生的秋天了,然而,秋雨中的秋是最美的,给我的感受特别深刻。退出工作岗位有了更多的时间,学习、写作,捧一本好书,听一首好曲,走入大自然之中,去台湾、逛九寨,拍摄更多更美的瞬间,也是一件幸事。
回首往事,人生的四季真的是多彩的。春是生命的开始,更怀念的是春雨。只有春雨的朦胧、浪漫,才能浇灌出片片绿茵,才会有夏日百花盛开。夏日最美的当数夏日的雷雨,夏日雷雨的狂暴、猛烈,常常将农田劳作的人淋成落汤鸡,但会让酷暑中茁壮生长的万物充满勃勃生机。不过夏日的雨也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的不便。2012年7月21日,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导致北京山区出现泥石流,城市遭受内涝灾情,市区路段积水,交通中断,市政水利工程多处受损,众多车辆被淹,经济损失百亿元。除了可以估量的财产外,更令人关注的是因暴雨有37人遇难。
我也曾因夏日的雷雨出过事。那年我带车去羊场拉种羊,当大卡车行进在一个铁路桥下时,晴朗的天,上游突然发下洪水,大卡车因电路线包淋水而灭火,我和司机被困在洪水中,洪水很快淹没了车轮,洪水中的浪头一个接一个,大的有一米多高,真吓人。真不知道怎么办好,我俩都不会水,就是弃车也逃不了,也许是命大,洪水没继续上涨,过了好久,水位降下去了,我同司机才下车修好了车。现在想想都后怕,要是洪水再大一点,也许就不会有今天了!
夏日的雷雨真的无情,春夏的雨都无法与秋雨相媲美。缠绵的秋雨是那么丰满、那么成熟,它温情里含着执着的平静,平静中透着岁月的淡定,淡定中又透着一股生命的睿智,这特有的成熟风韵注定了秋雨才是这个季节的主宰,世间万物都会在它的抚爱中完成各自生命的乐章和完美的蜕变,就连我对故乡的回忆也在秋雨中得到升华。
我喜欢在秋雨中回忆。
回忆是一首歌。当身处异乡的自己离故乡越来越远的时候,秋雨却把故乡串成思念挂在心间,离我越来越近了。不论是故乡的风景,还是故乡那些隐藏在生活褶皱里的人情伦理,都在心灵的记忆中渐渐清晰起来。故乡的田野也在回忆中充满金黄的诗意:乡亲们用手中的镰刀挥动起迫不及待的心情,将春天的希望收割在秋天的马车上,用如炸雷般的鞭子响声唱起他们心中喜悦的歌。
当儿时的天真、调皮,年少的任性随时光变换成为苍茫岁月中一帘秋雨时,记忆深处那故乡的炊烟、老屋、河滩、杨树林……便时常浮现在脑海中,透过雨滴变成一幅幅清新隽永的水墨丹青。其间的诗意,也只有身在异乡的游子于无眠之夜用苦涩的心去细细解读。
秋雨带着我对故乡的眷恋,一点一滴地滋润着心灵的每一寸土地。故乡是淳朴的,淳朴的乡亲们不会像文人墨客似的,对着一片飘零的秋叶去表达自己湿漉漉的心情,也不会用生动的词语去描绘被秋雨渲染过的花黄叶红。他们只会在意秋雨到来之时,玉米的颗粒是否饱满、大豆的豆荚还能挺过几场秋风,计算着高粱开镰的日时,能否赶在寒露前看到场院里整齐的高粱头垛,顶起来年的希望。我就是眷恋这种淳朴,也许这才是我对故乡念念不忘的真正缘由吧!那飘过山、飘过海的思念透过尘世的喧嚣,依旧属于故乡的这种淳朴。
[责任编辑 赵盼]
小链接
史庆友,网名:无风无浪。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旧庙镇政府退休公务员,朝阳农学院毕业,省、市、县三级作家协会会员;市、县诗词学会会员,高级畜牧师。多年坚持写作,作品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文化内涵。先后有作品发表于《参花》《散文》《辽宁散文》《东方散文》,《辽宁日报》《辽宁职工报》《阜新日报》《新蕾》《蒙古贞日报》等媒体。出版了散文集《心语》《心曲》。分别获蒙古贞文学奖、阜新文学奖。摄影作品《村头》在市委宣传部主办的摄影展中荣获一等奖。在网络上发表作品200万字,多次参加网络征文并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