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朝阳网】月饼的困惑(刘世卓)

摘要:中秋节临近了,单位给职工分了一件月饼。爱人打开包装盒,看见精美的塑料托盘上,摆放着做工细腻的四块月饼。尝了一个,说,“这月饼口感还行,再买两件,等过节回老家,给爸妈带回去。”

月饼的困惑

文化信使/刘世卓(营口) 编辑/繁花似锦

  中秋节临近了,单位给职工分了一件月饼。爱人打开包装盒,看见精美的塑料托盘上,摆放着做工细腻的四块月饼。尝了一个,说,“这月饼口感还行,再买两件,等过节回老家,给爸妈带回去。”

  听到爱人的话,使我想起了那关于月饼的久远回忆。

  小时候,眼巴巴地盼望着过节,不为别的,只为过节时能吃上一块香甜的月饼。那时节,妈妈打开月饼的包装,那包装,最多是两张尺半见方的灰黑色纸,像月房里的妈妈用毯子包小孩一样,把月饼包起来,四个或五个一摞,一摞是一斤,中间用纸绳系上,讲究一点的,在那一摞包装的最上面,或者是腰上,附上一块红色的商标,那包装纸,连同那商标,被月饼的油浸透,就能朦朦胧胧地看透里面的月饼。一看这样的包装,毫无疑问,能准确地判断出,这是比较好的月饼。那包装纸,妈妈还舍不得丢掉,把它折叠好,塞在灶台旁,准备阴雨天生火做饭的时候,柴草不太容易点着时,拿它引火用,还能闻到异样的油香味。如果是五个一摞的,妈妈给每人分一块,四个一摞的,爸爸和妈妈共吃一块,爸爸妈妈的那份,往往是他们吃了一口后,就推说这月饼太甜了,不喜欢这个甜,就又分给了我们兄弟三个。月饼分到手后,谁也舍不得把一块月饼一次性吃完,每次只是吃一小口,馋得实在是挨不过去了,才下最大的决心,狠狠地再咬上一小口,本来是松软的月饼,自己吃了几口之后,偷偷地存放起来,等吃到最后的时候,说不上是已经存放了多少时日,那月饼已是几近风干的程度,尽管如此,还依然是细细地咀嚼,久久舍不得咽下。

  那个年月,一包月饼,说不上要“串多少家的门”,碾转多少个轮回,它的价值,真的是发挥到了极限。做晚辈的,大凡在这个节日的前后,都或多或少地给直系的长辈或关系“老铁”的长辈买份月饼,作为孝敬老人的礼物,可是,手头又不宽裕,又不能不买,怎办?这个时候,做长辈的总会贡献出别人送来的月饼,偷偷地拿给儿子,再由儿子交给媳妇,让媳妇回头孝敬给老人,这是“小串门”。还有“大串门”,赵庄的阿四给庙沟的五姨送了两包月饼,庙沟的五姨又把这月饼送给了北里屯的李奶奶,李奶奶的儿子把这月饼又孝敬给了高老庄的刘爷爷,转到最后,有可能是月饼已经风干了或是发霉了,总之是已经没什么吃头了,但浓浓的人情味却在乡间飘荡。

  如今,那个年代的我历经并参与了改革与奋斗,社会发展了,经济宽裕了,百姓的生活显著提高了,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了,吃一块月饼几乎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什么五仁月饼、水果月饼等等。所不同的是,月饼的包装五花八门、千奇百怪,那包装,用火点着会闻到一股难闻的气味,埋到土里,怕是永远也不会腐烂,那月饼,吃上一口,大体上口感都差不多,任凭怎么细嚼慢咽,也找不到小时候吃月饼的那个感觉,这到底是怎么了呢?

小链接
  刘世卓,男,48岁,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老家在辽宁葫芦岛建昌县,现供职于农行辽宁营口开发区支行。中共党员,大专文化,喜欢文字。曾在《新华网》、《农村金融时报》、《辽宁城乡金融》杂志、《金融文学》、《辽宁日报》等媒体发表过小说、散文、通讯等。

[责任编辑 立军]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