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
文化信使/王宗文 编辑/赵盼
寒冬腊月一进门,春节也就近了许多。
在乡下,往往是腊八一过,那浓浓的年味便弥漫开来。早些年,经常听到这样的歌谣,“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小孩小孩你别哭,过了腊八就杀猪。”当时,我还是个孩子,总是被这首歌谣所感染。一到腊月,就盼着腊八的到来。
那时候,腊八要吃腊八粥,不过可不像现在吃的八宝粥那样全,只不过是用小黄米豇小豆再加上几个红枣熬制成粥而已。小黄米是一种特殊的黏谷子磨出的米,己经有好多年见不到了。如今人们吃的腊八粥都是用大黄米或糯米熬成的,没有了过去的味道。
小时候的年味,最有趣的当属街头时不时传来的几声鞭炮响。由于困难,家家都是买上几百头的小毛鞭和二三十个双响,在除夕夜里放。当然条件好一点的或格外喜欢的也要多买一些。这样,过了腊八,街上便有人家拿出鞭炮偶尔放上几个。对于当时的我来说,鞭炮有着极大的诱惑,往往是大年未到,家里买的数量不多的小毛鞭就被我们偷着放了一半。到了大年夜,父亲一看所剩无几的鞭炮,虽然生气,也不好说啥,只能对付着放完了事。再逢过年,都是多买些备用的给我们玩。故在那时还有这样一首歌谣,“喜鹊叫,新年到。丫头要花,小子要炮,老头要顶新毡帽,老婆子要裹脚。”如今,这首歌谣己不复存在,因为,除了花和鞭炮,裹脚和毡帽,早己成为历史,恐怕年轻人没几个能知道的。对于年味,随着时代也在不断变化。
当初的年味,至今还在保留的,是进了腊月,人们仍然还要蒸的黏豆包和年糕。虽然现在不用再去推碾子磨面,也要去粉面厂加工黄米面,然后将豆馅蒸上几锅年糕豆包冻起来。想吃的时候,拿出来放到锅里熘热。其实这样没别的,只是为了过年多玩一会,图个省事。但各户都往多了蒸,因为这样象征着富足。现在,因为人口少,人们并不蒸很多,都是现蒸现吃,因为新鲜的总比冻起来的好吃很多。以前,腊八后家家户户都要做豆腐,生产队的磨房黑夜白天不断人,哪家都要亲手做一板自己的豆腐,这种习俗如今也看不到了。都是那些走街串巷的豆腐匠挨家挨户送上一板现成的。也许这样是为了省去那些劳动环节吧。
我小的时候,村里的文化人不多,春节前写对联很成问题。进了腊月,人们都把买来的红纸纷纷往毛笔字写得好的人家送,求着写过年用的春联。我十几岁的时候,就成了村里的“文化人”,年前也要写上二十几户的对联。那时,人们并不懂啥是“书法”,过年贴在门上后,便会有一些人去评价字的好坏,至今想起来仍感到好笑。
由于自身的爱好,以前过年,还要剪好多好多的窗花,贴在木头做的窗户上。但各村里会剪窗花的人不多,尽管有这个习俗,却很难延续。能保留至今的,是年年都贴的挂笺。
挂笺也叫挂钱,是民俗剪纸的一种。到了腊月二十九,五颜六色的挂笺同春联装饰在一起,张贴在门上墙上,格外耀眼。早些年的挂钱,都是自己动手刻制的,没人到市场上去买。在一个村里,往往都是擅长剪纸的人先剪出一个样子,然后全村人纷纷效仿,一个一个的传着刻,那时感觉也很有意思。
还有过年贴的年画,小的时候要一年一换,意在除旧迎新。一到年跟前,都要到集市去揭几张自己喜欢的年画,等到春节时贴在墙上。大年初一拜年时,不同的年画很吸引人的眼球。现在市场虽有卖的,相对来说,买的很少了。
对于年味,以前和现在有着不同程度上的区别。刚进腊月的那几天,电视台的魏老师联系我说:“你家里杀年猪不?到你那录制个年味的节目。”当时很诧异,因为现在农村过年根本不杀猪,都是到市场上买肉。偶尔有几户在一起泡猪杀,也是少数。但我还是在一个较偏僻的山村里找到一户,这才是不失杀年猪的传统。录制节目那天,我同电视台的编导、摄像及主持人在一起,又看到了乡下人杀年猪的过程。当饭桌上摆好热气腾腾的杀猪菜,又体验到了这久违了的年味,仿佛又找回了童年的感觉。
其实年味还在,它只是换了模样。
小链接
王宗文,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1979年毕业后参加过朝阳县文化馆的培训,后回乡在村任职。自1985年起在部队管理园林八年。1994年回家务农至今。1979年开始文学创作并发表作品,在文化馆学习的同时也学到了许多美术知识,进而爱上了剪纸艺术。
[责任编辑 昕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