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写作的那些事
文图/文化信使 孙玲玲(辽宁朝阳)
最近读沈从文先生的作品,对写作有了新的认识。过去觉得,文字一定要真实,可是从《西游记》到《红楼梦》,这些耳熟能详的作品以及里面的经典人物形象,都是作者艺术创作的结果。
《西游记》里的各路妖怪,形象浮夸,可是依然被读者所喜爱。所以,我开始重新审视写作的真实性。好的作品一定是具有生命力的,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能够让读者与其中的人物一同经历悲喜。这或许就是沈从文先生提到的“共通性”。
除此之外,能够让读者产生共鸣的原因,是因为那词那句用得刚刚好,所谓恰到好处,就是如此。生活中,很多人爱好摄影,而一部文学作品就如同一张照片,若能让人印象深刻,作品本身首先就要完整而又表达得恰到好处。既能让读者读得懂,又能让读者有所获。在这一点上,我也是从沈从文先生的笔下找到了那种共鸣。
关于写作的文字与技巧,与其刻意追求华丽的辞藻,不如自然而然地抒发情感。好的文字,相信一定能让读者读到作者的良苦用心。如沈从文先生所言,“不为讨好,不为消遣,而是为思想本身。”多么透彻的领会。情感源于观察,源于思索,文字里,文字外,皆受影响,这便也对得起它的真实了。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很多时候,人们都会把文字理解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毕竟每个人眼中的世界都是不同的。比如徐志摩先生的文字如缓缓流淌的康河,总是充满诗意,而鲁迅先生的文字,即便在悲愤之中,也能读到他理性的批判,在对真理追求的同时,也同样通晓世故人情。这正是他洞察人性最好的说明。
因此,有些文字,即便极少受到读者喜爱,也不能说明什么。无需拿“流量”去衡量一部作品,这算是对文学这片净土起码的尊重。
最近,自己也在一直反思,当你觉得无法将文字安排得更好时,那一定是书读得还不够多,读得还不够透。对于写作的热爱,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灵感来时,就想立刻执笔成文,生怕自己错过,因为拖延的确会让人忘记那一刻的灵光乍现。直到一气呵成后,才觉畅快淋漓。
可是,让自己满意的文字也少。毕竟,总能看到不足之处。就像我们做了很多年的教师,却依然觉得“如何上好一堂课”,仍旧是个永恒的课题。其实,无论从事哪个行业,都该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不得不承认的是,有的人就是天生的“好演员”,认清现实的真相之后,才能更好地接纳自己,更好地走好今后的每一步。
有人想去挖掘生命的深度,自然对阅读的文字要求也高,而有的人觉得枯燥无聊,只想停留在“食与性”的本能,自然对作品的要求也低。因此,我更欣赏沈从文先生的观点,好的读者也是极为难得的。“所以,一个诚实的作者若需要读者,需要的或许倒是那种少数解味的读者。”
曾有人问我,写作的目的是什么?我说就像古人作诗一样,总逃不过借物言志,借字抒情吧。向内写心,向外写物,与自己进行一次诚恳的交流。如果你见过身边那些喜爱写作的人,不难发现,他们大多“不善交际”,略微腼腆,沉稳内向。那是因为,他们的心思都放在身边的细微之处,更注重寻找内心的平静,而不是外界的纷扰。看不懂的人,觉得他们似乎更有城府,其实,他们的文字又傻又诚实。真正有城府的人,未必吐露半字。
从初中开始,一直有写日记的习惯,一直坚持至今。有人曾不理解我,写那么多“废话”到底有什么用?实际上,有些事情,不需要追究其原因。把每一天记录下来,哪怕简短几句,把那一刻的感受真实地保存下来,若非要问个究竟,我想,沈从文先生的文字里已有答案:
“写作是一种永生愿望”。
为什么这么说呢?人活着,“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而文字可以让你坦然面对一切,可以接受失败,消除痛苦,可以给予你重新面对生活的勇气与力量。“爱向人间借朝暮,悲喜为酬。”我们总能在一些文字里,找到生活中的那个自己。
所以,如果你真的理解生活的苦闷,那么你定会心怀感恩之心,对文字亦是如此。让我们一起,在纷扰之中,从文字里找到片刻闲静,“慢品人间烟火色,闲观万事岁月长。”
小链接孙玲玲,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现任辽宁省朝阳市第十五中学教师。喜欢用朴素的文字记录生活,爱好读书、写作、旅行等。最喜欢的一句话:“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编辑 冠群 编审 春语]